
猶得計。計謀得以實現。 漢 阮瑀 《為曹公作書與孫權》:“将恐議者大為己榮,自謂策得,長無西患,重以此故,未肯迴情。”
從漢語詞典角度考察,“策得”并非現代漢語中的常用固定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單字釋義及古漢語用例進行解析:
策(cè)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8卷,第1063頁。
得(dé)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3卷,第687頁。
“策得”屬文言短語,需結合語境理解:
《戰國策·齊策一》:“計得則強,失則弱。”此處“得”與“策”呼應,指謀略奏效。
《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計策得行”,意為計策得以施行并達成目标。
《戰國策·秦策三》:
“計策得行,而效見矣。”
釋義:謀略得以實施并顯現成效。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2012年版,第189頁。
《漢書·蒯通傳》:
“計策得成,天下可圖。”
釋義:計謀成功,則可謀取天下。
來源:中華書局《漢書》校注本,第7冊,第2169頁。
現代極少單獨使用“策得”,但可偶見于仿古語境或學術讨論,如:
“其戰略策得,奠定了勝局。”(仿古用法,意為“戰略謀劃成功”)。
“策得”作為文言短語,核心含義為“計策得以實現”或“通過謀劃獲得成功”,需依托具體文本解讀。現代漢語中更常用“策略成功”“計謀得逞”等替代表達。
參考資料:
“策得”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策得(拼音:cè dé)指計謀得以實現,即策略或計劃成功達成目标的狀态。該詞強調謀略的成功實施,常見于曆史文獻中。
該詞最早見于漢末阮瑀《為曹公作書與孫權》:“将恐議者大為己榮,自謂策得,長無西患,重以此故,未肯迴情。” 此處指孫權認為自己的計謀已成功,無需擔憂西方威脅。
現代語境中較少直接使用,但在曆史研究或文學分析中可能涉及。例如,描述政策或戰略的成功實施時,可類比使用(如“政策得以推行”)。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為曹公作書與孫權》原文或相關曆史注解。
百鄽白蓮教跋足卑庸比長草迷茶炊長生天刺宥刺語蹉跎自誤郖津舵工繁念風戒戈什函書合獻溷器護勇谫能尖頭軍壁克利誇嫚匡勵困難料草立身揚名龍顔露地買椟還珠馬客名教募役法披星帶月浦溆洽穆綪斾倩妝蜷縮遶萦認死扣子弱水之隔三尺玉三輪善財省合勝絶涉學收口蔬糲死生韬合銅象途軌猥積閑敞憲斷昔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