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行于水波之上。常指乘船。 漢 嚴忌 《哀時命》:“勢不能淩波以徑度兮,又無羽翼而高翔。” 晉 束晳 《補亡詩·南荄》:“淩波赴汩,噬魴捕鯉。”《二刻拍案驚奇》卷一:“寺僧平時吃着十方,此際料沒得有淩波出險、載米上門的了。”
2.形容女子步履輕盈。 三國 魏 曹植 《洛神賦》:“淩波微步,羅韤生塵。” 南朝 梁 蕭紀 《同蕭長史看妓》詩:“寧殊值行雨,詎減見淩波。” 明 徐複祚 《紅梨記·初會》:“想他淩波偏稱,羅襪内藏着可憎。”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詩話下·綠雪堂集》:“ 錢舜舉 《華清出浴圖》雲:‘…… 沉香亭 北何人見,偷寫《淩波飛燕圖》。’”
3.奔騰的波浪;波濤。《文選·郭璞<江賦>》:“撫淩波而鳧躍,吸翠霞而夭矯。” 李善 注:“《廣雅》:‘淩,馳也。’《上林賦》:‘馳波跳沫。’”
“淩波”是漢語中的古典詞彙,具有多重文化意涵。根據《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解釋,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分析:
一、基本釋義
“淩”通“淩”,意為超越、渡過,“波”指水波。組合成詞後,本義指踏水而行,多用于形容輕盈飄逸的姿态。例如《昭明文選·曹植〈洛神賦〉》中“淩波微步,羅襪生塵”,以神話筆法描寫洛神在水面行走的仙姿(來源:《昭明文選》)。
二、引申意象
古詩詞中常以“淩波”代指洶湧的波浪,如唐代李賀《相勸酒》中“淩波巨魚出複沒”,借波浪起伏暗喻世事變遷(來源:《全唐詩》)。
明清文獻中,“淩波”亦為荷花雅稱。《廣群芳譜》記載其得名源于荷花“挺水而立”的特性,如南宋楊萬裡詩句“淩波仙子生塵襪”即詠荷花(來源:《廣群芳譜》)。
三、戲曲文化專指
在傳統戲曲表演中,“淩波”特指旦角步法,要求演員以細碎步伐表現女子行于水上的輕盈感,可見于昆曲《牡丹亭·遊園》的身段程式(來源:《中國戲曲志》)。
需說明的是,現代漢語中“淩”字已并入“淩”,“淩波”多寫作“淩波”,但古籍文獻仍保留原字形。該詞體現了漢語通過自然意象構建美學意境的典型特征。
“淩波”(也寫作“淩波”)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出處或例句,可參考《洛神賦》《哀時命》等古籍,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半拉子不恡慚灼讒短恥疚俶爾垂休褚小杯大聰鑒促席代數學彈緯導呵電氣化匵護發秀鳳驿封印根腳恭賀宮姬丱發姑章海鳅好缺後命黃鹄音假戲真唱赍米浄理驚飍錦章酒軍舊窠眷命開歲留司露根木雕囊楮徘徊觀望淺毛奇鸧切類秋心诎人閏征聲略識見詩樂四垠碎磔讨擾陶俑聽命踠折委陋無虧消元洗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