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長而下垂的樣子。《漢書·佞幸傳·石顯》:“ 牢 邪 石 邪, 五鹿 客邪!印何纍纍,綬若若邪!” 顔師古 注:“若若,長貌。” 唐 柳宗元 《故尚書戶部侍郎王君先太夫人河間劉氏志文》:“若若紫綬,榮于高堂。” 清 錢謙益 《渡淮河聞何三季穆之訃》詩:“自言星星髮,不紆若若綬。”
(2).衆多的樣子。《列子·力命》:“今昏昏昧昧,紛紛若若,隨所為,隨所不為。”
(3).每每,常常。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獸·猴》:“女自是精爽迷罔,頓如癡人,正晝眠睡,暮則華妝艷飾,伺夜,若若有所之。”
“若若”是一個疊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長而下垂的樣子
多用于形容物體(如绶帶、衣飾等)垂挂的狀态。例如《漢書·佞幸傳》中“绶若若邪”描述印章绶帶下垂的樣子。唐代柳宗元《故尚書戶部侍郎王君先太夫人河間劉氏志文》中“若若紫绶”也指绶帶下垂的形态。
衆多的樣子
形容數量繁多或聚集的狀态,如《列子·力命》中“紛紛若若”表示紛繁複雜的情景。
每每、常常
古文中可表示頻繁發生的行為,例如“若若繞了繞脖子”中的疊用,隱含重複性動作(現代較少用此義)。
如需更詳細古籍例證或不同語境分析,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
《若若》是一個由兩個相同的「若」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像花朵初開時柔軟的芽苞一樣,形容某種美好的、溫柔的氣質或狀态。
「若若」中每個「若」的部首是「艹」,讀音為「cao3」,表示與植物有關。每個「若」的筆畫數為8畫。
「若若」一詞最早見于《紅樓夢》這部中國古典小說。在小說中,若大多用來形容女性的美貌、柔美的态度。後來,這個詞逐漸被人們引申為一種婉約的、溫柔的氣質。
《若若》的繁體字為「若若」,發音為ruò ruò。
在古代,「若若」一詞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沒有明顯的不同。
1. 她容貌婉約,舉止優雅,宛如一朵開放的若若花。
2. 他的聲音像是輕柔的歌聲,若若地傳入我的耳中。
若若之态、若若如初、若若伊人
溫婉、柔美、婉約
剛硬、粗魯、兇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