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絶膓"。2.斷腸。
亦作“絕膓”。斷腸。 三國 魏 曹植 《慰子賦》:“惟逝者之日遠,愴傷心而絶膓。” 晉 袁宏 《後漢紀·明帝紀上》:“臣内省視氣力羸劣,日夜寖劇,終不望復見闕庭,奉承帷幄。辜負重恩,銜恨黃泉,言之絶腸。”
“絶腸”(jué cháng)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意為“斷腸”,形容極度悲痛的情感,常用于文學語境。該詞最早見于《慰子賦》等古籍,如三國魏曹植所寫“愴傷心而絶膓”,以及晉袁宏《後漢紀》中“言之絶腸”等。
詞源與結構
應用場景
主要用于古典文學作品,如悼亡、離别等場景,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詩歌或仿古文體中仍可見到。
近義詞與關聯表達
近義詞包括“斷腸”“摧心”“剜心”等,常與“黃泉”“銜恨”等詞搭配,強化悲怆意境。
權威參考
主流詞典如《漢典》《滬江線上詞典》均收錄該詞,定義為“斷腸”,未擴展其他含義。需注意部分低權威來源提到的“中醫理論比喻”缺乏文獻佐證,可能為現代引申解讀。
總結來看,“絶腸”是一個以生理痛苦隱喻心理哀傷的古典詞彙,適用于特定文學語境,現代使用需結合具體文體需求。
《絶腸》是一個漢字詞組,意思是“切斷腸子”,形容極度痛苦或悲痛,内心深感痛苦難忍。
《絶腸》的拆分部首是「纟」和「⺼」,其中「纟」是表示纖維或紡織品的部首,「⺼」是表示肉或肉食的部首。
《絶腸》共有10個筆畫,其中「纟」占4個筆畫,「⺼」占6個筆畫。
《絶腸》來自于古代文學作品。古代人們用這個詞來形容極度痛苦的情感體驗,如被背叛、失去至親等。
在繁體字中,「絶腸」的寫法為「絶腸」。
在古代,「絶腸」的寫法有所不同。其中「絶」的“絕”部分是由「纟」和「彡」組成,表示斷絕的意思;「腸」的寫法與現代相同,由「⺼」和「昜」組成。
1. 他的突然離去讓我心如絶腸。
2. 經曆了一場慘痛的失敗後,他感到内心徹底絶腸。
1. 絶望:極度失去希望,沒有任何出路。
2. 絶情:斷絕情感,對某人或某事失去感情。
3. 絶食:斷絕進食,完全禁食。
1. 痛苦:心靈或身體上的疼痛,精神上的折磨。
2. 絕望:對未來感到失望和絕望。
1. 快樂:愉悅、高興、心情愉快。
2. 安慰:舒服、放心、緩解痛苦和煩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