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飯的瓦器。《韓非子·十過》:“臣聞昔者 堯 有天下,飯於土簋,飲於土鉶。”《史記·太史公自序》:“食土簋,啜土刑。” 裴駰 集解引 服虔 曰:“土簋,用土作此器。” 清 唐甄 《潛書·抑尊》:“是以 堯 舜 之為君,茅茨不剪,飯以土簋,飲以土杯。”
“土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基本定義
土簋指盛飯的瓦器,由黏土燒制而成,形狀樸素無華,常見于古代農村或貧寒家庭。
曆史背景
據文獻記載,土簋在堯舜時期已被使用,如《韓非子·十過》提到“堯飯於土簋”,《史記》中也有“食土簋,啜土刑”的描述,說明其作為日常器皿的普遍性。
土簋因材質簡陋、外觀平凡,常被用來比喻普通或不起眼的人或事物,強調内在價值而非外在形式。例如:“他雖如土簋般樸素,卻才華橫溢。”
清代唐甄《潛書》提到“堯舜之為君……飯以土簋”,進一步印證了其與古代賢君簡樸作風的關聯。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查字典等來源。
土簋(tǔ guǐ)是一個富有文化内涵的詞,由“土”和“簋”兩個字組成。下面我們來對其進行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等方面的解析。
土:這個字的拆分部首是“土”,它是一個十分常見的漢字部首,在很多字中都會出現。土字共有3個筆畫。
簋:這個字的拆分部首是“竹”,表示筆畫形狀與竹子相似。簋字共有16個筆畫。
土簋這個詞有兩個來源。
1. 最早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青銅器名-土簋。土簋是古代人們用來飯食的盛器,形狀上下扁、中部微鼓,狀似盆,用陶土制成,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因為土簋這種古代寶器與中國文化緊密相連,所以“土簋”一詞也逐漸成為一種象征和代表。
2. 在後來的發展中,土簋逐漸轉化為用于形容土地質樸、貧瘠的詞語。它寓意着一種樸實無華、真實的意境,常常用于描繪土地的特征和農民的勞動。
在繁體字中,土簋可以寫作「土簋」。
在古時候,土簋的漢字寫法稍有不同。它的寫法是「土㔷」。㔷即為現代寫作“簋”的繁體形式,由于繁體字的演變,寫法上有所變化。
1. 這塊土地太土簋了,不適合種植莊稼。
2. 他的作品總是充滿了土簋情懷,給人一種樸實的感受。
組詞:土地、土法煉鋼、土著、土豆、簋街
近義詞:土氣、樸素、質樸
反義詞:華麗、繁複、虛浮
通過對土簋這個詞的解析,我們可以深刻體會到它蘊含的文化内涵,以及與古代青銅器和農耕文明的聯繫。該詞的使用能夠增加文章的藝術表達力,幫助準确地描述特定意境,同時也能夠為讀者提供更多對農耕文化的認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