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期間,日本為奪取德國在華權益,嗾使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參加對德戰争。段企圖借參戰向日本借款購械,擴充皖系實力,遭到總統黎元洪等反對。1917年4月,段指使組成“督軍團”、“公民團”,脅迫黎元洪及國會通過參戰案,引起府院之争和張勳複辟。8月段擁立馮國璋為大總統,自任國務總理,對德宣戰。
“參戰案”是1917年北洋政府圍繞是否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德宣戰引發的一場政治事件,其核心是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與日本勢力的利益結合,以及國内權力鬥争。以下是詳細解釋: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為取代德國在華權益(如山東特權),慫恿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加入協約國對德宣戰。段祺瑞則企圖借“參戰”名義向日本借款、購買軍械,以擴充皖系軍閥實力。
提出議案
1917年4月,段祺瑞向國會提交參戰案,但遭到總統黎元洪及部分國會議員反對。黎元洪擔心段祺瑞借機集權,形成“軍事獨裁”。
暴力脅迫
段祺瑞指使軍警、流氓組成“公民請願團”,包圍國會并暴力威脅議員通過議案,引發輿論嘩然。
府院之争激化
黎元洪罷免段祺瑞總理職務,段則煽動各省軍閥獨立,導緻“府院之争”白熱化,政局混亂。
張勳複辟
政局動蕩為張勳複辟提供了契機。1917年7月,張勳借調停之名率辮子軍入京,擁溥儀複辟,但迅速被段祺瑞鎮壓。
對德宣戰
段祺瑞重掌政權後,于1917年8月14日正式對德宣戰,但中國實際未派兵,僅提供勞工和物資支援。
日本滲透加深
段祺瑞通過“西原借款”等向日本大量借貸,導緻日本在華影響力進一步擴大,為五四運動埋下伏筆。
參戰案表面是外交決策,實為國内權力争奪與日本侵華策略的交織。它加劇了北洋軍閥内部分裂,成為民國初期政局動蕩的縮影。更多細節可參考曆史檔案或權威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