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記聞的意思、記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記聞的解釋

(1).記述所聞。《史記·封禅書》:“厥曠遠者千有餘載,近者數百載,故其儀闕然堙滅,其詳不可得而記聞雲。”《孔子家語·六本》:“記聞而言,無務多説。” 王肅 注:“但記所聞而言,言不出説中,故不可以務多説。” 清 陳儀 《康熙六十年頒曆拟禮部請上尊號疏》:“於時書契未開,靈蹟丕顯,千世而後,猶可記聞。”

(2).記事與見聞。 元 袁桷 《鄧淳翁<春秋集傳>序》:“夫因義例以明聖人之意,懼義與例不得而盡,廣其記聞,不燭於理,則事益無以自附。”亦指記誦與見聞。 清 沉德潛 《蔣先生傳》:“其於學有心得,不專恃記聞浩博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記聞”是漢語中具有雙層含義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三個維度解析:

一、詞源本義 “記”指記錄、記載,“聞”指聽聞之事,二字組合最早見于《禮記·檀弓下》“記聞以傳信”,指通過文字記錄耳聞之事,強調對客觀見聞的如實保存。《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記錄見聞的行為過程”,屬動詞性詞組。

二、文體延伸 宋代朱熹在《近思錄》卷二引張載言:“記聞之識,不足以為學”,此處轉化為名詞,特指通過文字整理形成的見聞錄,與“劄記”“筆記”等文體相通,如明代《五雜俎》中“餘故記聞以備考證”即此用法。

三、學術語境 清代考據學派将“記聞”發展為學術方法論,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提出:“凡經傳子史之語,皆當記聞參校”,強調通過系統記錄文獻資料進行學術考證的治學方式。

(注:因古漢語詞典數字化資源有限,相關釋義主要參考《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近思錄》(朱熹輯錄)《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撰)等權威典籍,建議讀者通過圖書館古籍數據庫獲取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記聞”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1.記述所聞

指記錄或轉述聽到的内容。這一用法最早見于《史記·封禅書》:“厥曠遠者千有餘載,近者數百載,故其儀闕然堙滅,其詳不可得而記聞雲。” 這裡的“記聞”強調對傳聞或曆史事件的整理與記載。例如清代陳儀在奏疏中提到“千世而後,猶可記聞”,即指通過文字留存後世。

2.記事與見聞

泛指對事件和見聞的記錄,或指個人的知識積累。元代袁桷在《春秋集傳序》中提到“廣其記聞”,即通過擴展見聞來輔助理解經典。清代學者沈德潛也提到“不專恃記聞浩博”,強調學問需結合理解而非單純依賴記憶。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用例,可參考《史記》《孔子家語》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不可否認采蓄草拟沖衞刺頭泥裡陷錯躬敦弓東浙三黃斷袖之寵恩情惡丈夫方外煩惱空燔燒風雨時若附加刑公徒龜貨寒暑賀婁和心鴻都門學歡奮胡服火宮簡捷景表稉粱酒簍恐聳讋慄來是是非人,去是是非者爛汗連扯跟頭連輿并席留蘭香毛蛋蛋子麻醉扭搜拍老腔盤操貧弊潛龍伏虎千頭橘七肥八瘦青漚丘傳逡逡軟實力鋭意弱年砂漿收鑼罷鼓四征隨斜厗奚頭暈頹爾讬躬吐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