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歌篇名。相傳為 漢昭帝 作。《西京雜記》卷一:“ 始元 元年,黃鵠下 太液池 ,帝為此歌。”按,樂府曲中有《黃鹄曲》,與此不同。
《黃鹄歌》是古代文學中同名但内容不同的兩首詩歌,分别與不同曆史人物相關,需結合具體背景理解:
作者與背景
戰國時期魯國寡婦陶嬰所作,見于《古列女傳》。她為守節拒婚,以黃鹄自喻,表達喪偶之痛與堅貞之志。
内容與主題
詩中用“黃鹄早寡,七年不雙”比喻自身境遇,描寫孤鳥獨栖、夜半悲鳴的場景,抒發對亡夫的思念與守寡的哀傷。結尾“雖有賢雄兮終不重行”明确表明不再改嫁的決心。
文學價值
作為早期樂府詩,語言質樸,情感真摯,是中國古代女性文學的代表作之一。
創作背景
西漢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因黃鹄飛臨太液池被視為祥瑞,漢昭帝作此詩。
内容與意象
描繪黃鹄“金為衣兮菊為裳”的華美姿态,以及“出入蒹葭”的自然習性,結尾“自顧菲薄,愧爾嘉祥”以謙遜口吻呼應祥瑞之兆。
曆史意義
反映了漢代帝王對天象祥瑞的重視,兼具頌贊與自省的雙重意涵。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或賞析,可參考《古列女傳》《漢書》等原始文獻,或訪問古詩文網等平台查閱完整内容。
《黃鹄歌》是一首中國古代的詩歌,也是一種形容詩歌的稱謂。這首詩的意思是關于黃鹄(一種鳥類)唱歌的歌曲。
黃鹄歌的拆分部首是 黃(⺣)、鹄(鳥)、歌(欠)。其筆畫數為 12。
黃鹄歌最早見于南朝梁代文人謝靈運的詩作《詠黃雀行》,後來逐漸流傳開來。
黃鹄歌的繁體為「黃鵠歌」。
黃鹄歌的古時候漢字寫法沒有變化,仍為現代漢字的寫法。
在《詠黃雀行》中出現的黃鹄歌一句是:“黃鹄帶藍徑,虛賦倚雲朝。”
黃鹄、黃鹄歌、黃鹄帶、黃雀行。
黃雀歌、黃雀行、黃鹂歌。
無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