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從接受。《漢書·藝文志》:“《書》者,古之號令,號令於衆,其言不立具,則聽受施行者弗曉。” 南朝 梁 任昉 《齊竟陵文宣王行狀》:“公以為出言自口,驥騄不追,聽受一謬,差以千裡。” 唐 韋瓘 《周秦行紀》:“臣家 宛下 ,将歸,失道。恐死豺虎,敢托命乞宿。太後幸聽受。” 清 梁章鉅 《退庵隨筆·躬行》:“所以貴乎高明直諒之師友,而勇於聽受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三回:“兄弟有一句臨别贈言的話,不知閣下可肯聽受?”
“聽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聽從接受”,多指對他人意見、命令或教導的接納和執行。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構成
文獻用例
適用場景
近義詞與反義詞
“聽受”是一個古漢語常用詞,強調從接收信息到内心認同并付諸行動的過程,需結合語境理解其“主動接納”的深層含義。若需更多古代用例,可參考《漢書》《齊竟陵文宣王行狀》等文獻來源。
聽受是一個動詞詞組,在漢語中表示傾聽并接受他人的意見、建議或批評等。它強調主動傾聽和虛心接受,是一種關乎學習和進步的積極心态。
聽受的拆分部首是耳(左耳旁)和受(右半部),共有11畫。
聽受一詞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的儒家經典《論語》中。在繁體字中,聽受的寫法為「聽受」。
古代漢字中,聽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古代的「聽」字寫作「聽」,描繪了一個耳朵并在旁邊加上一個小口的形狀,表示聆聽的動作。而「受」字寫作「受」,描繪了一個口字形旁加上一個又高又細的垂直線,表示接受的意思。
1. 在學術研究中,我們必須虛心聽受他人的批評和建議,才能不斷進步。
2. 作為一名領導者,你應該學會聽受員工的意見和需求,與他們進行有效的溝通。
3. 學會聽受别人的觀點,是一個成功的學習者的重要品質。
傾聽、積極、建議、批評、學習、進步
傾聽、聽從、接納、接收
忽略、拒絕、不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