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荭的意思、水荭的详细解释
水荭的解释
见“ 水葓 ”。
词语分解
- 水的解释 水 ǐ 一种无色、无臭、透明的液体:水稻。水滴石穿。水泄不通。 河流:汉水。湘水。 江河湖海的通称。水库。水利。水到渠成(喻条件成熟,事情就会顺利完成)。水可载舟。跋山涉水。依山傍水。 液汁:水笔。墨
- 荭的解释 荭 (葒) ó 〔荭草〕一年生草本植物,茎高达三米,叶大,长卵形而尖,茎叶都带红色,生密毛,夏季开粉红色花,可供观赏。果黑色,可入药。亦称“红草”、“水荭”、“茏古”。 (葒) 笔画数:; 部首:艹
专业解析
水荭(shuǐ hóng),汉语词汇中特指一种常见的水生或湿生草本植物,具有明确的植物学定义和文化意象。其详细释义及权威依据如下:
一、核心释义
水荭指蓼科蓼属植物「辣蓼」(学名:Polygonum hydropiper),常见于河岸、沟渠等湿润环境。其茎节膨大,叶片披针形,秋季开淡红色或白色穗状小花,全株具辛辣味。该名称源于其喜水特性与花序形态,《汉语大词典》明确标注为“一年生草本,生于水边”。
二、植物学特征
-
形态特征
- 茎:直立,高30-80厘米,多分枝,节部膨大。
- 叶:互生,披针形,长4-8厘米,叶缘及叶背中脉具短硬毛。
- 花:穗状花序细长下垂,花被5裂,淡红或白色(花期7-9月)。
- 果:黑褐色卵形瘦果,包于宿存花被内。
来源:《中国植物志》
-
生态习性
广泛分布于东亚、欧洲温带湿地,耐涝性强,常见于稻田边、溪畔及沼泽地。
三、别名与文化关联
- 别名:辣蓼、水胡椒、红辣蓼(《中华本草》)。
- 文学意象:古诗词中常以“水荭花”象征野趣与秋意,如清代朱彝尊《鸳鸯湖棹歌》提及“水荭花发秋江冷”。
- 民俗用途:民间用其辛辣汁液驱虫,或作染料原料。
四、应用价值
- 药用功能
全草入药(称“辣蓼”),性辛温,具祛湿、消滞、杀虫之效。《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其用于痢疾、肠炎及湿疹外洗。
- 生态作用
为湿地修复物种,可净化水质并提供水生生物栖息地。
权威参考文献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
- 《中国植物志》(科学出版社,2004)
- 《中华本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 《全国中草药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 《中国湿地植物图鉴》(中国林业出版社,2018)
(注:因部分古籍文献无在线公开链接,来源仅标注出版物信息,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水荭”是一种常见的水生或湿地植物,其解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基本定义
水荭(学名:Polygonum orientale),又名荭草、红蓼、茏古等,为蓼科蓼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名称中的“水”字体现了其多生长于湿润环境的特性,常见于中国北方田野、河岸及湿地。
二、形态特征
- 植株:茎高可达2-3米,密被长毛,多分枝。
- 叶片:阔卵形或长卵形,叶尖明显,全缘,长10-20厘米,宽6-12厘米。
- 花果:
- 花:总状花序下垂,花被呈淡红色、粉红色或白色,花期7-8月。
- 果实:黑色近圆形瘦果,中药称“水红子”,果期9-10月。
三、分布与用途
- 分布:广泛分布于亚洲温带地区,中国多见于北方湿地、河岸及田野。
- 用途:
- 观赏:因植株高大、花色艳丽,常作为园林观赏植物。
- 药用:果实(水红子)可入药,具活血、消积、止痛等功效。
四、名称辨析
“水荭”在不同文献中亦写作“水葒”或“水红”,其别称“廖实”可能为地方俗名。需注意与同科其他植物(如红草)区分。
如需进一步了解形态细节或药用方法,可参考植物图鉴或中医药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跛曳茶客常产朝鼓稠紧紧脣吻怠骜淡宁啗説道流盗人断发纹身耳食之言飞隼飞朱偾发風示符官高业瑰特闺训寒孟合瓢华竞黄鲴鱼斛舟教具寄鞮九奥靠不住琅琊遴爱蛉穷六岁穰,六岁旱漫卷朦胧闷海愁山莫可奈何男扮女装淖约乾巴利脆前駈啓瞶振聋青果清望若下三贵束纺水域水月镜花逃奔特揖脱体望幸文江学海窝窝头无风无论何时香物笑中有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