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霜松的意思、霜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霜松的解释

即松。松能傲霜,故称。语本 南朝 梁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顾悦 与 简文 同年,而髮蚤白。 简文 曰:‘卿何以先白?’对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 隋 江总 《入龙丘岩精舍》诗:“风牕穿石竇,月牖拂霜松。” 隋 慧净 《和琳法师初春法集之作》:“高座登莲叶,麈尾振霜松。” 宋 苏轼 《次韵徐仲车》:“恶衣恶食诗愈好,恰是霜松囀春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霜松是汉语中一个富有意境的复合词,字面指经霜不凋的松树,常被赋予坚韧、高洁的象征意义。以下从词典释义、文化内涵及文学应用三方面详细解析:


一、基础释义

  1. 字面含义

    • 霜:指秋冬时节凝结于地面的白色冰晶(《说文解字》:“霜,丧也,成物者”)。
    • 松:常绿乔木,耐寒性强(《本草纲目》:“松,木公也,岁寒后凋”)。

      霜松即指历经寒霜仍苍翠挺拔的松树,强调其抗寒特性。

  2. 引申象征

    在传统文化中,霜松因凌冬不凋,成为坚贞气节的意象载体,如: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后世文人借“霜松”喻指逆境中坚守操守的君子品格。


二、文化意象与文学应用

  1. 诗词中的高洁符号

    唐宋诗词常以霜松寄托孤傲清高的志趣:

    • 白居易《和松树》:“寒松纵老风标在。”
    • 苏轼《次韵曹子方》:“雪霜松节老,风雨鹤声悲。”

      均以霜松喻指文人志士的刚毅不屈。

  2. 书画艺术的常见题材

    文人画中“松石图”常搭配霜雪元素,如明代画家文徵明《寒松图》,以笔法遒劲的霜松传递“君子固穷”的精神境界(参见《中国绘画史》,王伯敏著)。


三、权威词典释义参考

  1. 《汉语大词典》

    释“霜松”为:“傲霜之松。比喻坚贞的节操。”

    例证引《南史·张充传》:“如松之盛,似兰之馨。”

  2.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虽未单列词条,但“松”字释义明确其“耐寒常绿”特性,与“霜”组合符合汉语复合词构词逻辑。


四、学术研究中的文化解读

学者指出,“霜松”意象浓缩了儒家“岁寒后凋”的伦理观,成为中华文化中自然物象人格化的典型代表(见《中国象征文化》,居阅时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结语

“霜松”一词兼具自然物性与人文精神双重内涵,其核心意义始终围绕坚韧生命力与道德崇高性展开,是汉语凝练物我交融思维的生动体现。

网络扩展解释

“霜松”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霜松”即指松树,因松树具有傲霜耐寒的特性而得名。该词源自南朝梁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中的典故:顾悦与简文帝同岁,但头发早白,简文帝问其原因,顾悦以“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作答,用松柏比喻坚韧品性。

二、文学引用与用法

  1. 诗词意象
    松树常被文人用来象征高洁、坚韧,如隋代江总《入龙丘岩精舍》中“月牖拂霜松”,以及苏轼诗句“恶衣恶食诗愈好,恰是霜松囀春鸟”,均以“霜松”暗喻品格或生命力。

  2. 构词特点
    该词为偏正结构,“霜”修饰“松”,突出松树在严霜中的独特姿态,类似用法还有“雪松”“寒梅”等。

三、相关扩展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世说新语》及隋唐诗词集。

别人正在浏览...

辩类闭壁婢妮穿方出纳椿庭萱草堂村老老道驾敦故方面军翻腔发上冲冠風媒花革旧图新归期过宿回乐峯翦翦疾便竭蹷季兰吉罗米突警利进疏捐项莨菪醪膳柳花孖生名过其实暝涬铭篆暮夜怀金南珠念心儿毗赞潜纳清标清漏琴瑟和谐穷波憩棠梢长神晤首祸手镯双蕊抒怀水里纳瓜讨面皮天泽铁扫帚同尘合污铜声痛诉顽艳悟觉像模象样饷餫县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