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双鲤的意思、双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双鲤的解释

(1).两条鲤鱼。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 祥 ( 王祥 )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

(2).一底一盖。把书信夹在里面的鱼形木板,常指代书信。 唐 韩愈 《寄卢仝》诗:“先生有意许降临,更遣长鬚致双鲤。” 钱仲联 集释引 孙汝听 曰:“古乐府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宋 张辑 《垂杨柳·寓谒金门》词:“前度兰舟送客,双鲤沉沉消息。”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归田》:“自怜,双鲤音无见,离恨难传,知甚日大刀环。”一说是结为鲤鱼形的书信。 明 杨慎 《丹铅总录·双鲤》:“古乐府诗:‘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中事,看取腹中书。’据此诗,古人尺素结为鲤鱼形,即缄也,非如今人用蜡。《文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即此事也。下云烹鱼得书,亦譬况之言耳,非真烹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双鲤”一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核心含义可从本义与引申义两个层面解析,并承载着深厚的文学意象:


一、本义与基本释义

  1. 字面指代

    指两条鲤鱼,属于具象的生物概念。古汉语中常以“鲤”泛指鱼类,如《诗经·陈风·衡门》载:“岂其食鱼,必河之鲤?”体现鲤鱼在早期文化中的普遍性。


二、引申义:书信的代称(核心文化意象)

典故来源:

此义项源自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诗中“双鲤鱼”实为鱼形木制信函(一底一盖),古人将书信藏于其中传递,以避水湿。后以“双鲤”象征书信,成为文学经典意象。

文化演变:


三、权威辞书释义佐证

  1. 《辞源》(商务印书馆):

    “双鲤”词条明确标注:“古人寄信,常以尺素结成双鲤形,故以双鲤指书信。”

  2.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释义包含两层:① 两条鲤鱼;② 借指书信,并引汉乐府及李商隐诗为证 。

  3. 王力《古代汉语》:

    在注释《饮马长城窟行》时强调“双鲤鱼是古代信封的造型”,印证其作为文化载体的功能 。


四、文化象征与现代表达


结论:“双鲤”由具象的鱼类名词,演变为书信的文化隐喻,其价值在于凝练了古代通信智慧与文学美感。这一演变过程被历代典籍与权威辞书系统记载,成为汉语词汇中兼具历史深度与美学张力的典型范例。

网络扩展解释

“双鲤”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意象,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一、指代书信

  1. 起源典故
    该用法最早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里的“双鲤”指鱼形木板或竹简,用于夹藏书信。

  2. 演变与使用
    古人用丝绸(尺素)书写信件后,为防损坏,将其夹在两片鱼形木板中传递。唐代韩愈诗句“更遣长须致双鲤”(《寄卢仝》)即用此典表达书信往来。

二、象征夫妻情谊

因鲤鱼常成对出现,且“鱼”与“余”谐音,双鲤被引申为夫妻恩爱、和谐共处的象征,多见于祝福婚姻的语境中。


补充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暴主拔起编刬驳榜不谨惨凄草庵侧卧长杨宫春酒淬练戴圆履方大司成涤秽荡瑕豆象风雨桥覆伏攻坚战关外国课含冤莫白灰沉货材鹄形菜色捡察间作矫法脚丫极等口锐朗密乐存良直率财卖方幔帐煤房浅尝辄止倾杯乐穷陋认贼爲子日没处天子审合时来运旋势力眼事生肘腋视为儿戏疏绌税珰塘埭探火听话瞳人刓印文庙汙真香貂详虑笑咧咧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