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書·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 孔 傳:“能明俊德之士任用之,以睦高祖玄孫之親。”克明,能明。後亦用作歇後語,謂任用賢能之士。 南朝 齊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克明之旨弗遠,欽若之義復還。”
(2).能察是非。《詩·大雅·皇矣》:“貊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類,克長克君。” 鄭玄 箋:“照臨四方曰明。” 朱熹 集傳:“克明,能察是非也。” 晉 陸機 《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詩》:“篤生我後,克明克秀。”
(3).謂能盡君道。《書·伊訓》:“居上克明,為下克忠。” 蔡沉 集傳:“居上克明,言能盡臨下之道。”
“克明”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任用賢能之士
源自《尚書·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意為能明辨并任用才德出衆的人,使家族和睦。
明辨是非
在《詩經·大雅·皇矣》中,“克明克類”指能夠洞察是非、分清善惡。
盡君道、體察民情
《尚書·伊訓》提到“居上克明”,強調為君者需明察事理、善治天下。
作為人名寓意
日語中的引申義
在日語中,“克明(こくめい)”形容做事認真細緻、一絲不苟,如“克明に調べる”(認真檢查)。
總結來看,“克明”在中文古典語境中多與治國、德行相關,現代多用于人名或品德描述,日語中則側重細緻嚴謹的态度。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克明》一個詞的意思是勇敢、堅強和聰明。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克和明。
克是一個多音字,它的拆分部首是‘兒’。它有四個筆畫,發音為kè。克的意思有許多種,包括戰勝、克制和克服。在古代,克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如使用「兮」或「兒」來表示。
明的拆分部首是‘日’,它有八個筆畫。明的發音為míng。明的意思有明亮、清楚、顯明和聰明等。在古代,明的寫法與現代稍有差異,如使用「旒」或「人」來表示。
克明這個詞是從古代漢語中演變而來的,它表示一個人具有戰勝困難、明智聰明的品質。這個詞在現代漢語中常用來贊美有智慧、有勇氣的人。
在繁體字中,克明可以寫成「克明」。這種寫法在台灣和香港等地常見。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些與現代不同。在古代,「克明」有時會用「兮」或「旒」字代替部分或全部的克和明。這種古代寫法在文獻中仍可見到。
1. 他是一個克明的領導者,總能在困境中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
2. 她克明而勇敢,迎接了挑戰,并成功戰勝了困難。
克服、克制、明智、明亮、勇敢、聰明
智勇、智慧、英明、堅韌、剛毅
愚蠢、膽怯、軟弱、無知、迷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