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受降城的意思、受降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受降城的解釋

城名。 漢 唐 築以接受敵人投降,故名。 漢 故城在今 内蒙古 烏拉特旗 北; 唐 築有三城,中城在 朔州 ,西城在 靈州 ,東城在 勝州 。《史記·匈奴列傳》:“ 漢 使貳師将軍 廣利 西伐 大宛 ,而令因杅将軍 敖 築 受降城 。” 唐 李益 《夜上受降城聞笛》詩:“ 迴樂峰 前沙似雪, 受降城 外月如霜。”《新唐書·張仁願傳》:“時 默啜 悉兵西擊 突騎施 , 仁願 請乘虛取漠南地,於 河 北築三 受降城 ,絶虜南寇路。” 明 敖英 《塞上曲》:“ 受降城 上月,暮色隱悲笳。”亦省作“ 受降 ”。 南朝 梁 任昉 《奏彈曹景宗》:“豈直 受降 可築, 涉安 啟土而已哉!” 宋 黃庭堅 《奉答謝松定與榮子邕論狄元規孫少述詩長韻》:“世方尊兩耳,未敢築 受降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受降城是中國古代用于接受敵軍投降或作為邊防要塞的軍事據點,其含義和功能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演變:

一、基本定義

受降城是漢唐時期為接受北方遊牧民族投降而建立的城池,後逐漸發展為邊疆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命名直接體現了軍事外交功能()。

二、曆史演變

  1. 漢代受降城

    • 建于公元前105年,位于内蒙古烏拉特旗北部的漠南草原,是漢武帝時期為接應匈奴左大都尉投降而建。公孫敖主持修築,形成塞外孤立的軍事據點()。
    • 戰略意義:作為長城防禦體系的外延,曾多次被漢匈雙方争奪()。
  2. 唐代三受降城

    • 中宗景龍二年(708年),張仁願在黃河北岸修築東、中、西三城:
      • 西城:今内蒙古杭錦後旗烏加河北岸
      • 中城:今内蒙古包頭西
      • 東城:今内蒙古托克托南()
    • 功能轉型:從接受投降轉為防禦突厥的軍事要塞,形成河套地區"河外三城"防禦體系()。

三、文化影響

唐代詩人李益在《夜上受降城聞笛》中描繪"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生動反映了戍邊将士的思鄉之情,使受降城成為邊塞詩的重要意象()。

四、地理特征

所有受降城均位于北緯40度線以北的河套北岸及漠南草原,依托黃河天險構建縱深防禦()。

網絡擴展解釋二

受降城:曆史上的意義和源起

受降城是指作為接受敵方投降的場所或設施。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受”和“降”,其中“受”是古代漢字的一個部首,表示接受、承受的意思;而“降”則是表示向下、下降的意思的一個漢字部首。這個詞的總筆畫數是14畫。

受降城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兵法中的一個概念,指的是投降城市的要塞,用來收容、接收敵方投降的軍隊。在古代戰争中,受降城是決定戰争結果的關鍵地點。

在繁體字中,受降城的寫法沒有大的變化,依然是“受降城”。然而,在古代拼音文字中,對受降城這個詞的寫法有所不同。例如,在舊時漢字拼音中,受降城的寫法為“釋降城”。

受降城的古代漢字寫法與例句

在古代,受降城的漢字寫法有一些變化。例如,在清代設置的中國受降城中,對受降城的稱呼使用的是“勒受降城”。

以下是一個例句,用來說明受降城的用法和含義:

古代英雄曹操在戰争中占領了敵方的要塞,作為戰勝的象征,他在受降城舉行了盛大的儀式。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受降城屬于一個詞語,不適合進行組詞操作。

近義詞:降伏點、投降之地、投降據點。

反義詞:攻城難、防守要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