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受降城的意思、受降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受降城的解釋

城名。 漢 唐 築以接受敵人投降,故名。 漢 故城在今 内蒙古 烏拉特旗 北; 唐 築有三城,中城在 朔州 ,西城在 靈州 ,東城在 勝州 。《史記·匈奴列傳》:“ 漢 使貳師将軍 廣利 西伐 大宛 ,而令因杅将軍 敖 築 受降城 。” 唐 李益 《夜上受降城聞笛》詩:“ 迴樂峰 前沙似雪, 受降城 外月如霜。”《新唐書·張仁願傳》:“時 默啜 悉兵西擊 突騎施 , 仁願 請乘虛取漠南地,於 河 北築三 受降城 ,絶虜南寇路。” 明 敖英 《塞上曲》:“ 受降城 上月,暮色隱悲笳。”亦省作“ 受降 ”。 南朝 梁 任昉 《奏彈曹景宗》:“豈直 受降 可築, 涉安 啟土而已哉!” 宋 黃庭堅 《奉答謝松定與榮子邕論狄元規孫少述詩長韻》:“世方尊兩耳,未敢築 受降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受降城是古代中國為接受敵方投降而特設的邊防城堡,多見于漢唐時期,尤以漢代為抵禦匈奴所築的城池最為著名。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曆史背景與功能

漢代為鞏固西北邊防,在邊境要沖修築受降城,作為接受匈奴部衆歸降的專用場所。據《史記·匈奴列傳》載,漢武帝時期,将軍公孫敖在朔方郡(今内蒙古境内)築城,以納降者,彰顯中央王朝的威懾力與懷柔政策。唐代延續此制,如張仁願在黃河北岸築三座受降城(今内蒙古烏拉特中旗等地),形成軍事屏障,兼具防禦與招撫雙重功能。

二、文化象征意義

受降城不僅是軍事設施,更成為國家強盛、邊疆安定的象征。唐代詩人李益在《夜上受降城聞笛》中詠歎:“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借城池蒼涼景象抒寫戍邊情懷,使其升華為文學意象,承載着古代文人的家國憂思。

三、現代考據與遺存

據考古研究,漢唐受降城遺址多分布于今内蒙古、甘肅一帶。例如甘肅酒泉的“西受降城”遺迹(屬唐代體系),印證了古代中原王朝對西域的經略。其選址均處于交通要道,既便于接收降衆,亦能控扼戰略節點。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受降城是中國古代用于接受敵軍投降或作為邊防要塞的軍事據點,其含義和功能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演變:

一、基本定義

受降城是漢唐時期為接受北方遊牧民族投降而建立的城池,後逐漸發展為邊疆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命名直接體現了軍事外交功能()。

二、曆史演變

  1. 漢代受降城

    • 建于公元前105年,位于内蒙古烏拉特旗北部的漠南草原,是漢武帝時期為接應匈奴左大都尉投降而建。公孫敖主持修築,形成塞外孤立的軍事據點()。
    • 戰略意義:作為長城防禦體系的外延,曾多次被漢匈雙方争奪()。
  2. 唐代三受降城

    • 中宗景龍二年(708年),張仁願在黃河北岸修築東、中、西三城:
      • 西城:今内蒙古杭錦後旗烏加河北岸
      • 中城:今内蒙古包頭西
      • 東城:今内蒙古托克托南()
    • 功能轉型:從接受投降轉為防禦突厥的軍事要塞,形成河套地區"河外三城"防禦體系()。

三、文化影響

唐代詩人李益在《夜上受降城聞笛》中描繪"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生動反映了戍邊将士的思鄉之情,使受降城成為邊塞詩的重要意象()。

四、地理特征

所有受降城均位于北緯40度線以北的河套北岸及漠南草原,依托黃河天險構建縱深防禦()。

别人正在浏覽...

磝磝拔步牀白足高僧闆擦兒柴天改玉長撎酬謝搭伏答和翻披飛蟬風濤佛戾鋼條冠絕一時故宮哼哈後堯婆穢誣活現世教順籍名浄碧經程津浦鐵路酒麯繼武唠喀拉下馬樂諷冷厥林壑心蔫不唧兒辇從牛下農業局評釋鋪列棋炒凄戾青烏壟券約屈揖柔腸寸斷灑繡聖壽沈骸士馬死而不朽崧生嶽降綏和調唇踢達通要頹化位遇五缞鮮希小白臉銷金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