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身雖死而言論、事業等長存。《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穆叔 如 晉 。 範宣子 逆之,問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謂也?’……﹝ 穆叔 曰﹞:‘ 豹 聞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國語·晉語八》:“ 魯 先大夫 臧文仲 ,其身殁矣,其言立於後世,此之謂死而不朽。”
“死而不朽”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如下:
指人雖然死亡,但其言論、功業或德行能長久留存于世,不被時間磨滅。核心在于強調精神或成就的永恒性,而非肉體的存續。
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參考《左傳》原文或相關曆史評注。
《死而不朽》是一個包含四個字的成語,意思是雖然人死了,但名聲和事迹卻能永垂不朽。
該成語的拆分部首是“歹”和“口”,其中“歹”表示“死亡”,“口”表示“言語”。它由20個筆畫組成。
《死而不朽》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最早出現在《墨子·公輸》這篇文章中。成語的原意是指一個人能夠通過自己的言行,使得個人形象在世人心目中永遠不會被遺忘。
現在,在一些繁體字的場合,成語《死而不朽》可能會寫成「死而不朽」。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成語《死而不朽》也有一些變體寫法,比如《世而不朽》、《死而不朽》等。
下面是《死而不朽》成語的例句:
他的貢獻和業績使他成為了一位死而不朽的偉人。
雖然他已經去世多年,但他的作品仍然廣為人知,他真是一位死而不朽的文學家。
與成語《死而不朽》意思相關的組詞有:名垂千古、永垂不朽、流芳百世等。
與成語《死而不朽》意思相近的成語有:山高水長、留名青史等。
與成語《死而不朽》意思相反的成語有:千古一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