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死而不朽的意思、死而不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死而不朽的解釋

指身雖死而言論、事業等長存。《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穆叔 如 晉 。 範宣子 逆之,問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謂也?’……﹝ 穆叔 曰﹞:‘ 豹 聞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國語·晉語八》:“ 魯 先大夫 臧文仲 ,其身殁矣,其言立於後世,此之謂死而不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死而不朽”漢語釋義及文化解析

“死而不朽”是漢語中的經典成語,其核心含義指人雖離世,但其精神、功業或聲名長久留存于後世。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先秦典籍,承載着中華文化對生命價值的深層思考。

一、詞義解析

  1. 字面構成

    • “死”:指生命終結,肉體消亡。
    • “不朽”: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指永不磨滅。
    • 合并釋義:肉體消逝但精神永存,強調超越個體生命的社會貢獻或道德影響。
  2. 文化内涵

    該詞體現了儒家“三不朽”思想(立德、立功、立言),如《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01)指出其“以德業超越生死”的倫理意義[來源1]。

二、曆史用例與演變

  1. 早期文獻

    • 《國語·晉語八》記載魯國大夫叔孫豹提出“死而不朽”的标準,與“世祿”對比,突顯精神傳承的重要性[來源2]。
    • 唐代劉禹錫《唐故衡州刺史呂君集紀》以“死而不朽,惟尊其言”評價文人成就,擴展至文學領域。
  2. 現代延伸

    當代語境中,該詞常被用于紀念傑出人物(如科學家、藝術家)的持久貢獻,或形容文化遺産的永恒價值。

三、權威文獻佐證

  1. 詞典釋義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為“人雖死,精神或業績不磨滅”[來源3]。
    • 《中華成語大辭典》(中華書局)強調其“對後世的深遠影響”[來源4]。
  2. 學術研究

    學者湯一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中分析,此成語反映了中國哲學“重群體、輕個體”的價值取向[來源5]。


引用來源标注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01年出版
  2. 《國語·晉語八》中華書局,2013年校注版
  3.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4. 《中華成語大辭典》中華書局,2015年修訂版
  5. 湯一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網絡擴展解釋

“死而不朽”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如下:

1.基本釋義

指人雖然死亡,但其言論、功業或德行能長久留存于世,不被時間磨滅。核心在于強調精神或成就的永恒性,而非肉體的存續。


2.出處與典故

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3.核心要素


4.例句與延伸


5.用法與結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參考《左傳》原文或相關曆史評注。

别人正在浏覽...

安常守分阿僧祇殘蕩剗舊謀新潮田稱伯宸衛出眼翠袖打覰大猩猩額手稱慶鳳陽門革剗赫然鴻慈魂想降附角佩叫破技道機會主義斤然近制雞蘇救正局躅扣切纩絮辣臊兩廣丘陵戀舊鄰亞率薄律己旅拒驢頽模搭龐道旁沿披靡綦溪冗濫商雒生産品詩品獸類樞鬥提破退朝聞聞武稱烏托邦限棒獻策憲屬娴妖小汙洩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