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教訓。順,通“ 訓 ”。《禮記·昏義》:“教順成俗,外内和順。國家理治,此之謂盛。”《淮南子·修務訓》:“教順施續,而知能流通。” 楊樹達 證聞:“順讀為訓。”
(2).謂教練使馴服。《史記·禮書》:“故大路之馬,必信至教順,然後乘之,所以養安也。”
“教順”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文獻及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通“教訓”
“順”通“訓”,即教導、訓誡之意。例如《禮記·昏義》提到“教順成俗”,指通過教導形成良好習俗,達到内外和諧。
教練馴服
指通過訓練使事物(如動物)順從。如《史記·禮書》記載“大路之馬,必信至教順”,強調對馬匹的嚴格訓練以保障安全。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引申為“教導時順應對方思維”,但此用法缺乏廣泛古籍支持,可能為現代語境下的擴展解釋,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
建議在古文閱讀中優先參考前兩種傳統釋義,現代引申義需謹慎使用。
《教順》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教育使人遵守規章制度,順從遵守,有循序漸進的教導引導。
《教順》的拆分部首是“攵”和“頁”,其中“攵”代表“教”的意思,而“頁”代表“順”的意思。教的拆分部首是“攵”,表示手的動作;順的拆分部首是“頁”,表示紙張、書頁。
根據筆畫,教的筆畫數是5畫,順的筆畫數是9畫。
《教順》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周易》中的“教民順天之道”的原文。當時人們将“教民”和“順天之道”合稱為“教順”,後來逐漸演變成一個成語。
《教順》的繁體字是「敎順」。
古時候漢字寫法多樣,對于《教順》,在古代有其不同寫法。例如,可以使用「敭順」、「教訓」等寫法來表示教和順。
1. 老師用心教順,學生穩步進步。
2. 父母的言傳身教讓孩子懂得了教順的重要性。
教理、教育、教導、教訓、順從、順利、順手
教導、教導、教導、教化、遵守、順從
違背、違抗、不順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