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受脤的意思、受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受脤的解释

(1).古代出兵祭社,其名为宜。祭毕,以社肉颁赐众人,谓之受脤。《左传·闵公二年》:“帅师者,受命于庙,受脤于社。” 杜预 注:“脤,宜社之肉,盛以脤器也。”

(2).称受命统军为“受脤”。《后汉书·皇甫嵩朱俊传论》:“ 皇甫嵩 、 朱儁 并以上将之略,受脤仓卒之时。” 唐 钱起 《送王相公赴范阳》诗:“受脤仍调鼎,为霖更洗兵。” 明 尹耕 《上谷歌》:“时名受脤当关将,岁德临分破阵年。” 清 钮琇 《觚賸·圆圆》:“天子尚隆推轂之仪,将军独耑受脤之柄。”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受脤”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与祭祀、军事仪式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1. 祭祀分肉
    “受脤”最初指古代出兵前举行的祭社仪式。祭祀结束后,将祭肉(称为“脤”)分赐给众人,这一过程称为“受脤”。“脤”是祭祀社稷或宗庙时用的生肉。

    • 例:《左传·成公十三年》记载:“成子受脤于社。”
  2. 引申为受命统军
    后衍生出“接受军事任命”的含义,指将领受命出征或统率军队。

    • 例:《后汉书》提到皇甫嵩、朱儁“受脤仓卒之时”,即仓促间受命统军。

二、词源与结构


三、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

古代“受脤”仪式结合了宗教与军事:

  1. 祭社:通过祭祀祈求神灵护佑战争胜利。
  2. 分肉:象征将领与士兵共享神灵赐福,强化军队凝聚力。
  3. 权力象征:接受祭肉代表获得军事指挥的合法性。

四、相关用法

唐代诗人钱起曾用“受脤仍调鼎”比喻将领受命治军(《送王相公赴范阳》),进一步拓展了词的文学意涵。

若需更详细文献例证,可参考《左传》《后汉书》等古籍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二

受脤的意思

受脤(shòu suì)一词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解释为“古代祭祀时神明附体”。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某人或者某物被神灵附身或受其保护。

拆分部首和笔画

受脤的拆分部首为“又”、“月”,笔画数分别为5、6。

来源

受脤一词源于古代祭祀活动,受神灵附体被认为是一种神圣的体验。人们相信,附体之后,受脤者能够获得神灵的指引和保佑。

繁体

受脤的繁体字为「受膸」。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受脤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据《说文解字》记载,受字原为“取酉。酒之初。”脤字原为“食之切,音膸。”这些写法与现代的受脤稍有不同,但基本上传承了古代祭祀活动的本意。

例句

1. 在古代祭祀仪式中,妇女被认为更容易受脤。
2. 他得到神灵的庇佑,仿佛受脤一般,一帆风顺。

组词

受脤并没有特定的组词搭配。但可以根据受和脤分别组词,例如:受用、受罚、脤若。

近义词

受脤的近义词可以是“受神附体”。

反义词

受脤的反义词可以是“无神附体”。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