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受禅台的意思、受禅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受禅台的解释

相传为禅让帝位而筑的坛台。《三国演义》第九回:“ 王司徒 已命筑‘受禪臺’,只等主公到来。”《三国志通俗演义·废献帝曹丕篡汉》:“却教 华歆 令 汉 帝筑一臺,名‘受禪臺’。择吉日良辰……令天子亲捧璽綬,禪天下与王。”今京剧犹有《受禅台》一剧。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受禅台是中国古代帝王举行禅让仪式的高台建筑,其名称由“受禅”与“台”组合而成。《汉语大词典》定义“受禅”为“接受禅让”,即前代君主将帝位让于贤者或权臣的仪式,“台”则指代举行重大仪式的夯土高台。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特指汉献帝让位于曹丕时修筑的典礼场所。

从历史背景看,受禅台是政权合法化的重要象征。例如:

  1. 曹魏受禅台:公元220年建于许昌(今河南临颍),台高20米,分三层,见证汉魏政权交替。
  2. 唐高祖受禅:李渊在长安南郊设坛,接受隋恭帝禅位,奠定唐朝基业(《旧唐书·高祖本纪》)。

据临颍县文物局考证,现存遗址呈覆斗形,夯土层清晰可辨,符合汉代礼制建筑特征。文化学者指出,此类建筑体现了儒家“天命转移”思想,通过仪式强化新政权合法性(《中国礼制史》)。

目前权威研究多引用《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料,结合考古发现,证实受禅台兼具政治功能与文化象征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

受禅台是东汉末年为汉献帝禅让帝位给曹丕而建造的仪式性建筑,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以下是综合多来源信息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受禅台是专为禅让帝位而建的坛台,用于汉献帝将皇位“禅让”给魏王曹丕的仪式。这一事件标志着东汉王朝的终结和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开端。

  2. 历史背景
    建于东汉延康元年(220年),曹丕在此接受汉献帝刘协的禅让,改国号为“魏”,年号黄初。这一过程虽名为禅让,实为曹魏政权取代汉朝的政治手段。

  3. 建筑特征

    • 位置:今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繁城镇
    • 规模:原高约20米,底周长368米,总面积8448平方米,现残存台高约13米
    • 结构:分三层,上圆下方,象征“天圆地方”
  4. 文化影响
    该事件被载入《三国志》《三国演义》等文献,京剧保留剧目《受禅台》即以此为题材。

  5. 现存遗迹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台前存有记载禅让过程的《受禅表》和《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石碑。

注:部分网页提及佛教相关解释(如),但根据权威史料,受禅台特指曹丕受汉禅的历史建筑,与其他文化场景无直接关联。

别人正在浏览...

倍心辨口朝新暮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畴咨之忧传芳翠駮簇酒寸有所长弹激点画对不起恶惮二武奉藩冯冯鵩谶浮子改窜躬圭恨色会操回圆忽焉家客箕服近俗隽爽尻轮瞌铳劳动人民类家冷脸儿灵网六科率陋昧机明媒正礼鸣石磨博士内厅痞疾凭险桥吏巧立名色切贴奇正禅代闪目四面八方耸翮俗笔笋鞋恫矜瓦镫无眚五云字仙凡限期显像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