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背負玺印。謂隨侍皇帝左右。《晉書·職官志》:“大駕出,則次直侍中護駕,正直侍中負璽陪乘,不帶劍,餘皆騎從。”《資治通鑒·梁武帝中大通六年》:“﹝帝﹞遂帥 南陽王 寶炬 、 清河王 亶 、 廣陽王 湛 以五千騎宿於 瀍 西, 南陽王 别舍沙門 惠臻 負璽持千牛刀以從。”
(2).指近侍官。 唐 李峤 《讓地官尚書表》:“行膺負璽之任,遂服專車之寵。” 唐 崔緻遠 《謝落諸道監鐵使加侍中兼實封狀》:“許登負璽之班資,不替擁旄之寵寄。”
“負玺”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fù xǐ,其含義可從曆史淵源和引申義兩方面解析:
字面解釋
指古代官員背負皇帝的玺印,隨侍在帝王左右,負責保護玉玺并協助處理事務。例如《晉書·職官志》記載,皇帝出行時,“正直侍中負璽陪乘”,不帶兵器,其餘官員騎馬隨行。這一職責常見于晉、南北朝時期的宮廷近侍官(如、2、4)。
曆史背景
玺是古代帝王權力的象征,掌管玉玺者需絕對忠誠且責任重大。如《資治通鑒》記載,北魏孝武帝出逃時,由沙門惠臻“負璽持千牛刀以從”,凸顯其護衛職責。
象征意義
因玉玺代表國家權力,“負玺”逐漸引申為承擔重要職責或身居要職。唐代李峤在《讓地官尚書表》中用“行膺負璽之任”形容自己肩負重任。
現代用法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比喻身負重大使命的人或職位。例如:“他此次出任項目負責人,可謂負玺而行,不容有失”()。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文學引用,可參考《晉書》《資治通鑒》等文獻。
《負玺》是一個成語,意指擔負着朝廷重權的官員。負玺又稱“執玺”,指擔任官職和掌握朝廷玺印的官員。
《負玺》由“負”和“玺”兩個字組成。它們的部首分别是“貝”和“玉”,拼音分别是“fu”和“xi”。筆畫數分别為“人貝”的5畫和“玉”的5畫。
成語《負玺》最早出現在《史記·卷五十九·平準書》中。不同于繁體字,簡體字的寫法為“負玺”。
在古時的漢字寫法中,負玺的寫法與現代字體有所不同。但由于文字的演變和規範化,現代漢字已經與古代寫法有所差異。
他不但是朝廷的負玺之臣,還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
(請注意,由于内容的限制,無法提供更多的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