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慌不擇路。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張鴻漸》:“ 張 是夜越莽穿榛,急不擇途;及明,困殆已極。”
“急不擇途”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人在緊急或慌亂的情況下,來不及選擇正确的道路或方法,常導緻倉促行動。其核心含義與“慌不擇路”相近,強調因形勢緊迫而失去判斷力。
源自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張鴻漸》:“張是夜越莽穿榛,急不擇途;及明,困殆已極。”描述主人公在逃亡時因慌亂而不顧道路險阻的情境。
適用于描述突發事件(如災難、危險)中因慌亂導緻的不理智行為,或比喻在壓力下盲目決策的狀态。
如需更多例句或語境分析,可參考《漢語成語大詞典》或權威文言文注釋。
急不擇途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在急需情況下不顧一切地采取行動,不顧道義、法律、後果。
拆分部首和筆畫:成語急不擇途的拆分部首是忄(心旁)和手。根據《康熙字典》,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
來源:急不擇途最早出現在《三國演義》中,原本是形容曹操在危急情況下毅然采取強硬手段。
繁體:急不擇途 (繁體字中,“擇”字換成了“擇”)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急不擇途的寫法稍有不同,其中“急”字的古代寫法是“勿”加上“心”旁,而“擇”字的古代寫法是“聿”加上“手”旁。
例句:他面臨着困境,急不擇途地選擇了逃避。
組詞:急迫、不惜一切、铤而走險。
近義詞:不擇手段、走投無路、迫不得已。
反義詞:安分守已、謹慎從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