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記載大事或帝王诏命的連編金簡。 漢 張衡 《西京賦》:“帝有醉焉,乃為金策,錫用此土”《漢書·武帝紀》“﹝ 元封 元年﹞夏四月癸卯,上還,登封 泰山 ” 顔師古 注引 三國 魏 孟康 曰:“王者功成治定,告成功於天。封,崇也,助天之高也。刻石紀號,有金策石函金泥玉檢之封焉。” 唐 白居易 《一策頭》:“是以窺玉旒,讀金策,慚惶僶俛,不知所裁者久矣。”
(2).指禅杖。僧所持。《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被毛褐之森森,振金策之鈴鈴。” 李善 注:“金策,錫杖也。” 唐 權德輿 《錫杖歌送明楚上人歸佛川》詩:“口翻貝葉古字經,手持金策聲泠泠。” 明 高啟 《次韻及禅師懷王水曹》之二:“應思躡金策,同向海天飛。”
“金策”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古代記載大事或帝王诏命的金簡
指用金屬(如金箔、銅簡)串聯編成的文書,用于記錄重大事件或帝王诏令。例如《漢書·武帝紀》記載封禅儀式時提到“金策石函”,即用金簡刻寫告天文書。
佛教中的禅杖
指僧人所持的金屬杖,象征修行與權威。如唐代權德輿詩句“手持金策聲泠泠”,即以“金策”代指錫杖。
若需進一步考證古籍原文或具體用例,可參考《漢書》《文選》等文獻,或查閱權威曆史詞典。
金策(jīn cè)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金(jīn)和策(cè)。
金是金屬的名稱,也代表着財富和珍貴的東西。在漢字中,金的拆分部首是钅(針金)。它共有8個筆畫。
策是拿來記錄文字或信函的木闆,也指命令、計劃、辦法。它的拆分部首是⺮(竹)和朿(刂)。策共有12個筆畫。
金策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秦漢時期,最初用于指揮軍隊的紀律和制度。後來,金策一詞逐漸演變為指計劃、策略等用于非軍事領域的概念。
在繁體字中,金策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金的形狀與現代略有不同,它的形狀更加扁平。策的形狀也有一些不同,更像是一個封閉的箱子。這些古代寫法在現代已經很少使用。
下面是金策在句子中的例句:
1. 經過充分的讨論和研究,我們制定了一項完善的金策,以促進經濟的發展。
2. 戰略規劃是企業成功的關鍵之一,我們需要制定一系列的金策來應對市場競争。
金策的組詞包括金屬(jīn shǔ),金融(jīn róng),策略(cè lüè)等。
金策的近義詞包括計策(jì cè),策略(cè lüè),方案(fāng àn)等。
金策的反義詞沒有明确的對立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