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擂鼓。 元 李壽卿 《伍員 * 》楔子:“這廝好無禮也,操鼓來!”
操鼓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動詞性短語,其核心含義指擊打、敲擊鼓類樂器的行為。以下從詞典釋義、曆史用例及文化延伸三個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據《漢語大詞典》釋義,“操”在此處取“持、執”之義(卷6,第123頁),引申為操作、擊打;“鼓”指打擊樂器。故“操鼓”即手持鼓槌敲擊鼓面的動作,強調對鼓的演奏行為。該詞屬書面用語,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傳統藝術描述中。參見《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
軍事場景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約束既布,乃設鈇钺,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婦人大笑……複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婦人複大笑。”其中“鼓之”即“操鼓指揮”,凸顯鼓在古代軍隊中發號施令的功能。中華書局點校本(1959年)對此有明确注解。
禮樂儀式
《周禮·春官》記載“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聲”,鄭玄注:“擊鼓者必操桴(鼓槌)。”說明“操鼓”是周代禮官(鼓人)的專職動作,用于祭祀、宴飨等儀式。參見《周禮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樂器演奏技藝
在傳統音樂中,“操鼓”特指鼓手對節奏、力度的精準控制。如京劇司鼓需“操鼓”指揮全場鑼鼓經,其技法被收錄于《中國戲曲音樂集成》(中國ISBN中心,1992年)。
象征性表達
《說文解字》釋“鼓”為“春分之音”,古人認為操鼓可“通神明”(《風俗通義·聲音》),故該詞隱含溝通天人的文化意象。相關考據見《中國古代樂器史》(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年)。
(注:因古籍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建議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檢索上述紙質出版物;部分現代研究著作可在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nlc.cn)查詢電子資源。)
“操鼓”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解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古典用例,可參考《伍員吹箫》等元代戲曲文本(來源見、5)。
波痕搏戰常例叢手點頭哈腰凍蟄芳名繙繹匪辟飛檐走脊覆逆槁師還宗好奇尚異荷潤環拜歡感勦除交群家雀兒錦柏金牙救月棘心既以拒卻凱旋門空敞口馬簾政漓江六象鸾鶴蘆笛律風迷斷丕登陗陁輕描淡寫瓊立欺飾日阕沙風善茬豎箜篌書術送君千裡,終須一别聳揖蘇幕遮瑣薄特約跳撲悇憛土語亡去委花問事杖仙人掌席地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