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例的意思、常例的詳細解釋
常例的解釋
(1).常規;慣例。《晉書·賈充傳》:“至於 周 之 公旦 , 漢 之 蕭何 ,或豫建元子,或封爵元妃,蓋尊顯勳庸,不同常例。”《北齊書·樊遜傳》:“才高不依常例。”《水浒傳》第三八回:“往常時,但是發來的配軍,常例送銀五兩。”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端肅案》:“惟以國計民生為念,豈能拘守常例。”
(2).“常例錢”的略稱。《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若或洩漏風聲,必是汝等需索地方常例,詐害民財。”《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六:“舊規但是老爹們來,隻在省城住下,寫個諭帖,知會我們開本花名冊來,秀才廪銀中,扣出一個常例,一同送到。”《說嶽全傳》第七回:“他們可有常例送來麼?”參見“ 常例錢 ”。
詞語分解
- 常的解釋 常 á 長久,經久不變:常數。常量(亦稱“恒量”)。常項。常任。常年。常駐。常住。常備不懈。 時時,不隻一次:常常。常客。時常。經常。 普通的,一般的:常識。常務。常規。常情。常人。平常。反常。 姓。
- 例的解釋 例 ì 可以做依據的事物:例證。例題。舉例。例句。例如。 規定:例外(不按規定的,和一般情況不同的)。體例。凡例。條例。破例。發凡起例。 按規定的,照成規進行的:例會。例假。例行公事。 調查或統計時指
網絡擴展解釋
“常例”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常規或慣例
指長期沿襲下來的規則、習慣或普遍做法。例如:
- 曆史文獻中的用法:如《北齊書》提到“才高不依常例”,指不遵循常規選拔人才;《水浒傳》中“常例送銀五兩”則描述當時對發配囚犯收取銀兩的慣例。
- 現代應用:多用于形容社會、組織或文化中約定俗成的規則,如“按常例辦理手續”“打破常例”等。
二、“常例錢”的簡稱
指舊時官吏或地方勢力按慣例向民衆索取的額外費用,具有強制性。例如:
- 《京本通俗小說》提到“需索地方常例”,揭露了這類費用對百姓的剝削;
- 《說嶽全傳》中“可有常例送來麼?”也反映了這一現象。
近義詞與反義詞
“常例”既包含中性含義(常規),也帶有負面色彩(指不合理收費)。其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描述傳統規則的場景。
網絡擴展解釋二
常例的意思:常例是指一種普遍存在或經常出現的規律、規定或習慣。它描述了一種通常情況下經常發生或遵循的行為或事件。
拆分部首和筆畫:常例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巾”,右邊的部首是“言”。它的總筆畫數為10劃。
來源:常例一詞最早出現于《爾雅》這本古代漢語詞典,意思為“經常的法則”。在古文字形演變過程中,常例的字形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繁體:常例的繁體字是「常例」。繁體字相對于簡化字而言,保留了更多的古代漢字的形态和筆畫。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中,常例的字形與現代有所不同。它的字形由更多的筆畫和細節組成,更加複雜。
例句:使用常例這個詞的例句:
1. 社會中,遵守常例可以幫助維持秩序和和諧。
2. 這個事件并不是常例,它是個例外。
組詞:常例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成不同的詞語,如常規、例行、例證等。
近義詞:常例的近義詞包括常規、規範、慣例等,它們都指的是普遍存在或經常遵循的規律或規定。
反義詞:常例的反義詞是特例,特例指的是與通常情況不同的特殊情況或例外情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