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手鑪的意思、手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手鑪的解釋

見“ 手爐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手鑪(shǒu lú)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名物詞,指古代用于手持取暖的小型爐具,兼具實用與工藝價值。以下從詞典釋義、形制、用途及文化背景四方面詳細解析:


一、詞典釋義

《漢語大詞典》定義“手爐”為:

“冬日暖手的小爐,多為銅制,内置炭火,有提梁可持。”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6卷,第168頁)

漢典網同步收錄該釋義: zdic.net/hans/手爐


二、形制與結構

  1. 材質

    以銅、錫或陶瓷為主,清代宮廷常見琺琅、漆器鑲玉等工藝,如故宮博物院藏“銅胎畫琺琅纏枝蓮紋手爐”。

  2. 構造

    分爐身、爐蓋、提梁三部分:

    • 爐蓋:縷空雕花,兼具散熱與裝飾功能;
    • 爐身:中空容器,内置炭灰及燃燒的炭塊;
    • 提梁:弧形金屬柄,便于手提或懷抱。

      參考《中國古代器物詞典》(中華書局,2014)對形制的系統描述。


三、用途與文化意象

  1. 實用功能

    為古代文人、閨閣女子冬季取暖用具,常見于明清小說場景。如《紅樓夢》第十九回提及“黛玉用手爐暖手”,反映其日常生活用途。

  2. 象征意義

    因精巧工藝成為身份象征,清代宮廷手爐常作賞賜之物。故宮博物院研究指出,手爐設計融合“暖身、賞玩、禮儀”三重屬性。


四、曆史文獻佐證


權威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漢典網釋義(線上版)
  2. 故宮博物院官網藏品數據: www.dpm.org.cn
  3. 文震亨《長物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4. 楊之水《古詩文名物新證》(故宮出版社,2013)

(注:部分古籍原文需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獲取,鍊接僅提供可公開訪問的數字化資源。)

網絡擴展解釋

“手鑪”是一個較為少見的詞彙,需要結合字形和語境分析其含義:

  1. 基本含義
    “鑪”是“爐”的異體字,多用于古漢語或特定方言中。因此,“手鑪”可理解為“手爐”,指古代手持的小型取暖器具,通常内置炭火或香料,用于冬季禦寒或焚香。例如:

    “手持銅鑪取暖,多見于明清文人雅士。”

  2. 結構與用途
    傳統手爐多為金屬(銅、錫)制成,外有雕花裝飾,内有隔熱層,可隨身攜帶。部分手爐兼具香薰功能,類似現代暖手寶。

  3. 其他可能解釋
    在佛教語境中,“手爐”也指禮佛時手持的香爐,但更常見的寫法是“手爐”而非“手鑪”。此外,需注意“鑪”字可能與“鑪”(爐竈)混淆,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提示:若該詞出現在特定文獻或方言中,建議提供更多語境以便進一步确認。

别人正在浏覽...

暗寫刨床飽漢不知餓漢饑變業兵厮蟬衣赤白白春搜翠蓮粗語道場打手勢頂針凍雀鋒線乖滑官價灌洗歸究鼓朄鶴栅環鄰鑒奧僭盛攪斷絕裾絕路君贶客魂阬壍誇克昆侖觞哭秋風樂山量小力微零逋輪輮鑪椎皃言嫩涼惄惄平虛譴逐日今軟功散走燒傷勝緣試論稅車四民鎖魚天藍色同屬通傥吞奪無多午供涎鄧鄧憲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