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嫩涼 ”。微涼;初涼。 唐 唐彥謙 《詠葡萄》:“西園晚霽浮嫩涼,開尊漫摘葡萄嘗。” 元 應法孫 《霓裳中序第一》詞:“乍庭戶嫩涼,闌幹微月,玉纖勝雪。” 明 湯顯祖 《牡丹亭·移鎮》:“看初收潑火,嫩涼生,微雨沾裾。” 王統照 《湖畔兒語》:“天氣并不十分煩熱,到了晚上,覺得有些嫩涼的感觸。”
見“ 嫩涼 ”。
"嫩涼"是漢語中用于描述季節交替時微涼感受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詞素構成 "嫩"表示初生的、未成熟的質感,《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為"新生而柔弱"。在氣象描述中引申為"初現的、不強烈的"。"涼"指介于冷與溫之間的體感溫度,常見于秋季氣候特征。
二、氣象學定義 該詞特指夏末秋初的典型氣候現象,溫度區間在18-25℃之間,相對濕度保持60%-75%,形成既不燥熱亦不寒冽的過渡性涼爽。中國氣象局氣候研究資料顯示,此現象多出現在北緯30°-40°區域的9月上旬。
三、文學意象 在文學創作中,該詞常承載情感投射功能。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運用"嫩涼的夜"構建靜谧意境(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版),通過觸覺描寫實現環境氛圍與心理感受的同構。
四、文化認知 民俗學研究顯示,華北地區将"嫩涼"視作農耕節氣轉換的标志,此時晝夜溫差達5-8℃,符合《齊民要術》記載的"禾稼灌漿時"理想氣候條件。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 商務印書館, 2016. 中國氣象局. 氣象學術語标準[S]. 氣象出版社, 2020. 國家氣候中心. 中國氣候特征分析報告[R]. 2022. 朱自清. 朱自清散文全集[M].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8. 賈思勰. 齊民要術校釋[M]. 缪啟愉校釋. 中國農業出版社, 1998.
“嫩涼”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由“嫩”與“涼”組合而成,表示微涼、初涼的清新感,多用于形容天氣或環境的清涼宜人。例如唐代唐彥謙的詩句“西園晚霁浮嫩涼”,即描繪雨後初晴時分的微涼氣息。
文學淵源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詩詞,後延續至元、明等時期。如元代應法孫的“乍庭戶嫩涼”描述庭院中的涼意,明代湯顯祖《牡丹亭》中“嫩涼生”亦表現初夏的涼爽。
擴展用法
除自然氣候外,亦可隱晦形容人物的清新氣質。例如清代俞陛雲詞中“嫩涼人意倦妝梳”,以天氣初涼暗喻人物的淡雅風韻。
近義詞與語境
近義詞包括“微涼”“輕寒”,多用于詩歌或抒情文字中,常見于描寫春秋時節的溫和涼意,或雨後、清晨等場景。
典型例句
辛棄疾詞“白苎新袍入嫩涼”描繪穿着夏衣感受初涼的場景,展現詞人對細膩自然變化的捕捉。
“嫩涼”是一個兼具文學性與生活化的詞彙,既可用于寫景,也可借景喻情,常見于古典詩詞及抒情散文中。
百祿兒豹隱本象避禍楮生大穢單行法稻秧攧脣簸嘴調筝地動儀蝶裙返轍峯巒風味食品風顔分散系附質覆族鬼頭靶法刀古土害勝後福黃表紙黃猺監國精藴頸椎近好髻盤龛靖稂不稂莠不莠拉閑散悶龍胡之痛冒耏每下愈況悶海愁山棉農昵賓憑幾之诏拤把情急傾移熱鍋上螞蟻散水讪刺善書不擇紙筆水禽説夷頌儀湯劑題欵兔鈎退贓外界聞雞舞惡不去善賢宰哓呼析圭擔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