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恐懼。《敦煌變文集·妙法蓮華經講經文》:“面帶驚惶,心在怕怖。”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三:“是須休怕怖,請夫人放心無慮。”《武王伐纣平話》卷上:“ 妲己 不見此劍萬事俱休,既見此劍,大叫一聲,奔走如風,約行一二十步,心上怕怖。”
“怕怖”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或文學作品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恐懼、懼怕的心理狀态,包含因外界威脅或未知因素産生的強烈不安感。
敦煌文獻用例
《妙法蓮華經講經文》中“面帶驚惶,心在怕怖”生動描繪了人物受驚吓時的神态與心理。
戲曲文學中的表達
金代《董西廂》卷三通過“是須休怕怖,請夫人放心無慮”展現勸慰場景,體現詞義的情感張力。
該詞在現代口語中已罕用,多見于古籍研究或仿古文學創作。日常表達推薦使用“恐懼”“害怕”等現代詞彙。若需查詢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漢典》或《敦煌變文集》等來源。
怕怖是一個動詞,形容一個人害怕或恐懼的感受。它的拆分部首是心(xīn)和曷(hé),共有9個筆畫。
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可追溯到《莊子·知北遊》篇:“含商瞽瞍,以俞反為奇,這三人皆是家在荊國,俞則是為慎子矣。” 古漢語中将“怕怖”用作形容害怕的動詞,代表對某事或某人感到恐懼。
在繁體字中,“怕怖”沒有變化,仍然使用同樣的兩個字來傳遞相同的意義。
古時候,“怕怖”使用不同的漢字形式來書寫。例如,在《莊子·慎子》中,怕字的古書寫形式是“恟”、“拍”或“抷”;怖字的古書寫形式是“癤”或“敵”。這些形式的出現表明了在不同的時代和文化背景下,漢字的書寫形式可能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使用“怕怖”的例句:
1. 我怕怖黑夜中的寂靜。
2. 寶寶怕怖陌生的人。
3. 這個故事真讓我怕怖。
一些與“怕怖”相關的組詞包括:“恐怖”(形容極度恐懼和害怕)、“驚怖”(形容極度驚恐和恐怖)和“害怕”(與“怕怖”義近,都表示害怕和恐懼)。
與“怕怖”相反的詞是“勇敢”,它表示一個人的無畏和勇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