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守卫都城。引申为保卫国家。《周礼·考工记·庐人》:“故攻国之兵欲短,守国之兵欲长……守国之人寡,食饮饱,行地不远,且不涉山林之阻,是故兵欲短。”《管子·山权数》:“ 桓公 问於 管子 曰:‘权棅之数,吾已得之矣,守国之固奈何?’”
(2).掌管国政;治理国家。《管子·牧民》:“守国之度,在饰四维。” 汉 刘向 《列女传·楚老莱妻》:“王復曰:‘守国之孤愿变先生之志。’ 老莱子 曰:‘诺。’” 宋 苏轼 《富郑公神道碑》:“朕为祖宗守国,必不敢以其地与人。”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盖 金 之 宣 哀 二宗,犹知守国,非 天祚 荒淫之比。”
"守国"是汉语中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三个层面解析:
一、本义溯源 据《汉语大词典》记载,"守国"最早指代诸侯履行封地治理职责的行为。《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载"守国之信,行思之礼",此处强调诸侯需恪守封地管理义务,维护国家法度。该词常见于先秦文献,常与"守土""守疆"等词构成互文关系。
二、引申义发展 汉代典籍中词义扩展为对国家主权的捍卫。如《盐铁论·地广》言"守国者以险",突显地理屏障对国家防御的重要性。至唐宋时期,"守国"逐渐衍生出守护文化传统的内涵,宋代张方平《治地论》中"守国之道在守礼"即体现这一转变。
三、现代语义转化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该词为书面语,释义为"守卫国家"。当代语境中多用于历史研究、政策论述等领域,例如"军民守国精神"等表述,既保留传统语义,又赋予新时代国家安全观的内涵。
典型用例可见《国语·周语》"守国者,义之器也",此句被《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引为典范,展现古代政治伦理中"守国"与道义责任的紧密关联。
“守国”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以下是其详细释义及延伸信息:
保卫国家
指守卫国家的领土、主权和安全,使国家免受外来侵略。这一含义强调公民的爱国责任,常见于描述军人、警察等职业的职责(如“守国卫民”)。
治理国家
在古代文献中,“守国”也指掌管国政、治理国家。例如《管子·牧民》提到:“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即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维护礼义廉耻等道德准则。
军事策略
据《六韬·守国》记载,“守国”包含顺应自然规律治理民众的策略,主张在动荡时期采取“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的方法,以实现天下安定。
引申与演变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六韬》《管子》等典籍,或访问词典网站(如沪江词典、搜狗百科)。
宝炬并头红兵爪不尝趁风使柁澄壹车轶驰爽池沼物淳至的对腶修对家忿言负途杠刀河东三凤合下手回乾就湿狡焉思逞忌奶径流金颗絶肠抉眼看望廓穹枯冢罍樽莲池蓼虫流杯曲水流庽论帖律律密赡米盐博辩魔祟遣词造意迁飞抢替青衣节级穷蹇忍泪三二散摊子上当赏要稍天绳屝甚好神宵松风石索隐行怪踏沉船桃源图伪妄五厄相合香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