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守舊;保持原狀。 三國 魏 曹植 《上疏陳審舉之義》:“若夫齷齪近步,遵常守故,安足為陛下言哉!”《續資治通鑒·元順帝至正十二年》:“ 元 璋 恐不免於難,乃詣伽藍蔔珓,問避亂,不吉;即守故,又不吉,因祝曰:‘豈欲予從群雄倡義乎?’果大吉。”
(2).守待故人。 南朝 梁 劉孝威 《鄀縣遇見人織率爾寄婦》詩:“直為閨中人,守故不要新。”
“守故”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多個角度解析:
曆史文獻中的用法
曹植在《上疏陳審舉之義》中批評“守故”為“齷齪近步”,暗指保守态度會限制發展。
元代文獻中,朱元璋占卜時提到“守故”與“倡義”的對比,凸顯變革與守舊的沖突。
社會意義
該詞常用于批評拒絕新事物、阻礙進步的現象,如造句“墨守故轍”。
“守故”在當代多含貶義,提醒人們需平衡傳統與創新。例如,企業若一味守故,可能被市場淘汰;而文化領域則需在傳承中尋求發展。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2、6的完整内容。
《守故》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宀(宀字頭)和故(言字旁,古字下去)。
宀是守故的部首,表示與房屋相關的意義。故是守故的首字母,有關于事物的狀況、叙述的意義。
守故一共有13個筆畫,分别是:宀(3畫)+故(10畫)。
《守故》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原先,“守故”指的是守護親人先人留下的遺産、傳統與紀念。後來,這個詞的含義逐漸延伸,還可指某種保守的态度或守舊的觀念。
《守故》的繁體字為「守故」。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存在很多變體,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守故可能會有不同的書寫形式。然而,其基本的意義和發音保持一緻。
1. 他一直守故,不願追求新的生活方式。
2. 家庭傳統需要我們守故,保持傳統的價值觀。
3. 學習守故是了解古代文化的一種方式。
守律、守約、守貞、守時、守秘。
遵循、保持、堅守、秉持。
放棄、舍棄、變通、變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