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墜失;廢弛。遂,通“ 墜 ”。《墨子·法儀》:“暴王 桀 、 紂 、 幽 、 厲 兼惡天下之百姓,率以詬天侮鬼,其賊人多,故天禍之,使遂失其國家,身死為僇於天下。” 孫诒讓 間诂:“遂與隊通。《易》‘震遂泥’,《釋文》雲:‘遂, 荀 本作隊。’俗作墜,義同。《淮南子·天文訓》 高 注雲:‘隊,隕也。’”《墨子·非命下》:“﹝ 桀 、 紂 、 幽 、 厲 ﹞繁為無用,暴逆百姓,遂失其宗廟。” 孫诒讓 間诂:“遂與隊通。”
“遂失”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需結合權威資料解析如下:
“遂失”讀作suì shī,意為“墜失”或“廢弛”,表示事物因衰敗、疏忽等原因逐漸喪失或廢棄。例如《墨子》中提到暴君因失德導緻國家“遂失”,即政權崩潰。
“遂”在此處為通假字,通“墜”(zhuì),意為“墜落、喪失”。這一用法在《墨子》等古籍中常見,如“使遂失其國家”即“使其國家墜落(滅亡)”。
部分現代解釋(如)将“遂”理解為“最終”,認為“遂失”指“最終失去”。但根據古籍考證,此說法缺乏依據,可能為現代引申義或誤讀。
該詞多用于古文或曆史文獻分析,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若需引用,需結合具體文本确認其通假關系,避免混淆。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墨子》原文或漢典等權威辭書。
《遂失》是一個漢語詞彙,指失去某種機會或東西已成定局的情況。遂失中的“遂”表示已經達成、實現等含義,而“失”表示喪失、丢失等含義。
《遂失》這個詞的部首是辶,總共包含15個筆畫。
《遂失》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遂”古時候的原義為完成、達成,之後引申為順利、按照預期實現等意思;而“失”原義為丢失、失去。
《遂失》的繁體字為「遂失」。
在古代,漢字《遂失》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其中,“遂”字舊時寫作「㒲」或「巂」;而“失”字舊時寫作「輈」或「㬗」。
1. 他們沒有抓住機會,最終導緻成功的機遇遂失。
2. 她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但一切都已經太遲,一切都遂失了。
組詞:遂心、遂願、遂行、遂昧、遂願、遂意
近義詞:喪失、失去、錯失、流失
反義詞:得到、獲得、成功、保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