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澆的意思、淳澆的詳細解釋
淳澆的解釋
(1).指風俗的淳厚與澆薄。 北齊 劉晝 《新論·風俗》:“風有厚薄,俗有淳澆。” 陳去病 《去魯》詩:“ 魯 風雜淳澆,别去尚可揣。”
(2).謂淳樸的風俗變得澆薄。 清 方苞 《讀<儀禮>》:“後世淳澆樸散,縱性情而安恣睢,其於人道之大防,且陰決顯潰而不能自禁矣。”
詞語分解
- 淳的解釋 淳 ú 樸實:淳樸。淳厚。淳古。淳風(質樸敦厚的風氣)。 成對。 古同“醇”,酒味厚、純。 淳 ū 澆灌:“淳而漬之”。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 澆的解釋 澆 (澆) ā 由上往下淋,灑:澆花。 灌溉:澆地。 把液汁倒入模型:澆版。澆築。澆鑄。 刻薄:澆薄。澆漓。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淳澆”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哲學與文化批判色彩的複合詞,由“淳”與“澆”兩個意義相對的詞素構成,主要用于描述社會風氣、人心或事物本質由質樸敦厚向浮薄淺陋轉變的過程或狀态。
-
詞義解析:
- 淳 (chún):本義指質樸、敦厚、誠實。《說文解字》釋為“渌也”,段玉裁注:“淳,淳樸也。”引申為風氣、人心的純樸、厚道、醇正。例如“民風淳樸”。
- 澆 (jiāo):本義指灌溉,引申為薄、不厚道、浮薄、淺陋。《說文解字》釋為“沃也”,段玉裁注:“澆者,薄也。”指風俗、人情變得輕浮、刻薄、不淳厚。
- 淳澆 (chún jiāo):将“淳”與“澆”組合,形成對比概念。其核心含義指社會風氣或人心由淳厚質樸變得浮薄不實、淺薄澆漓的過程或狀态。它描述了一種文化、道德或精神層面的退化現象,即從敦厚、真誠、樸實向虛僞、浮華、刻薄的轉變。
-
權威詞典釋義: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對“淳澆”的解釋為“淳厚和澆薄。亦指風俗的淳厚與澆薄。” 并引用古籍例句說明其用法(詳見下文)。該詞典是中國規模最大、最具權威性的漢語語文詞典之一,由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編纂,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
- 《辭源》(第三版):解釋為“淳厚和澆薄。指風俗的厚薄。” 同樣引用了古籍例證。《辭源》是中國近代第一部大規模的語文辭書,修訂版注重溯源,是研究古漢語和曆史文化的重要工具書。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雖未直接收錄“淳澆”詞條,但對“淳厚”(誠實樸素)和“澆薄”(人情、風俗刻薄,不淳厚)分别有詳細釋義,其對比關系與“淳澆”的核心含義一緻。該詞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纂,商務印書館出版,是現代漢語規範使用的權威标準。
-
古籍用例與語境:
-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常用來評價社會風氣或道德狀況的變遷。
- 晉·葛洪《抱樸子·明本》:“儒者汲汲于名利,而道家抱一以獨善……故道之興也,則三五垂拱而有餘焉;道之衰也,則叔代馳骛而不足焉。夫唯有餘,故淳澆之變,無訟乎風俗。”
- 釋義:這裡葛洪用“淳澆之變”指代社會從上古三皇五帝(三五)的淳厚盛世到後世(叔代)的澆薄衰世的轉變過程。
- 《抱樸子·外篇·诘鮑》:“至醇既澆于三代,大樸又散于秦漢。道衰于疇昔,俗薄乎當今。”
- 釋義:此句雖未直接用“淳澆”,但“醇澆”、“樸散”、“道衰”、“俗薄”等表述,其内涵與“淳澆”所表達的社會退化觀完全一緻,指道德風俗從夏商周的醇厚(淳)衰變為後世的澆薄(澆)。
“淳澆”一詞深刻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理想社會道德風尚(淳厚質樸)的推崇,以及對現實社會風氣堕落(浮薄淺陋)的批判。它不僅僅是對兩種狀态的描述,更蘊含着一種曆史觀和價值觀,即認為社會道德水平存在從古之淳厚向今之澆薄退化的趨勢。理解此詞需結合其哲學、倫理及曆史批評的語境。
主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上海辭書出版社。
- 《辭源》(第三版) -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商務印書館。
- 《抱樸子》 - (晉)葛洪 著。引文見于《明本》、《诘鮑》等篇。
- 《說文解字》 - (漢)許慎 著,(清)段玉裁 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經韻樓刻本。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淳澆”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1.指風俗的淳厚與澆薄
“淳”指淳樸、敦厚,“澆”則指浮薄、不質樸。該詞常用來對比不同時期或地域的社會風氣差異。例如:
- 北齊劉晝在《新論·風俗》中提到“風有厚薄,俗有淳澆”,強調風俗的厚樸與淺薄之分。
- 近代詩人陳去病《去魯》詩中“魯風雜淳澆”也借這一對比,表達對風俗混雜的感慨。
2.指淳樸風俗逐漸變得澆薄的過程
這一含義側重于社會風氣的變遷,即從原本質樸向浮薄轉化。例如:
- 清代方苞在《讀》中寫道“後世淳澆樸散”,指出隨着時代發展,傳統道德約束逐漸瓦解。
- 該詞也隱含對世風日下的批判,常見于讨論文化演變的文獻中。
補充說明
“淳澆”屬于較為書面化的表達,多用于文學、曆史或社會學分析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褒貶傾向。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新論·風俗》等古籍原文或相關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阿師白發紅顔,白發朱顔八面山報廢标兵澄泓赤邑淳越蛓毛蟲酢酨悼逝大四八燈宴典守方絮蕃盛非公有制經濟改弦轍公務貴姓過與蠱冶鶴徑花飾霍曶火樹焦炎金镳荊婦極醉劇終寬恕樂醄醄連杆連錢草黎地理國裡舍麥紙賣嘴皮子馬鬐母馬南阮北阮牌價陪賞謙煦遒謹惹事肉片三屬傷楚善眉善眼閃閃識者水腳水準文過五出銷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