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仓的意思、漕仓的详细解释
漕仓的解释
存放漕米的仓库。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人民反清斗争资料·浙江乌程归安县乡民抗漕》:“乡民鸣锣纠众,阻纳漕粮,并张贴传单,约期聚集入城,捣毁漕仓官署。”
词语分解
- 漕的解释 漕 á 利用水道转运粮食:漕运(旧时指国家从水道运输粮食,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漕粮。漕河。漕渠。漕船。 笔画数:; 部首:氵; 笔顺编号:
- 仓的解释 仓 (倉) ā 收藏谷物的建筑物:米仓。粮仓。仓储。仓房。 姓。 笔画数:; 部首:人;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漕仓是古代中国为存储通过水路运输(漕运)的税粮而设立的专用粮仓,其核心功能在于保障京畿及军事要地的粮食供应。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功能
漕仓专指存储漕粮(通过漕运输送的田赋粮食)的官仓。古代漕运是维系王朝经济命脉的水路运输系统,而漕仓作为中转或终端的储备节点,具有以下核心作用:
- 税粮集散:接收由运河、江河转运而来的各地税粮,经仓储后按需调配至京城(如长安、洛阳、北京)或边防要塞。
- 平抑粮价:丰年储粮、荒年放赈,调节区域粮食市场,稳定民生。
- 战略储备:为军队及官僚体系提供长期粮草支持,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二、历史沿革与地理分布
漕仓体系伴随漕运发展而完善,典型代表包括:
- 河仓:沿运河分布,如隋唐时期的洛阳含嘉仓(现存遗址)、回洛仓,宋代汴京仓,均依托黄河、汴河漕路。
- 转搬仓:设于漕运枢纽,如唐代扬州仓(江淮漕粮中转站),明代徐州仓、临清仓(京杭大运河关键节点)。
- 太仓:京师终极储备,如明清北京禄米仓、南新仓(现存北京“京城粮仓”遗址)。
三、制度与管理
历代均设专职机构管理漕仓:
- 唐代:由司农寺统辖,设“仓监”掌仓储收支。
- 宋代:发运司、转运司分级监管,建立“封桩”制度防舞弊。
- 明清:户部仓场衙门直辖京仓(北京)、通仓(通州),地方设漕运总督督办。
四、文化与社会影响
漕仓不仅是经济设施,更衍生出独特文化:
- 仓神信仰:明清仓役者祭祀仓神(韩信或萧何),祈求粮储平安。
- 地名遗存:如北京“仓胡同”、江苏“仓集镇”等,映射历史地理痕迹。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漕仓”释义为“贮存漕粮的仓库”。
- 《中国历史大辞典·经济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详述历代漕仓制度演变及典型案例。
- 《中国古代漕运史研究》(中华书局):分析漕仓在物资调配与政权维系中的功能。
- 国家文物局《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纲要》:含嘉仓、回洛仓等漕仓遗址的考古价值阐释。
网络扩展解释
“漕仓”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漕仓(cáo cāng)指存放漕米的仓库。“漕”指通过水道运输粮食的体系,“仓”即粮仓,合称专用于存储通过漕运系统转运的粮食。这一概念在清代文献中尤为常见,例如《辛亥革命》史料记载了浙江乡民反抗漕粮征收时“捣毁漕仓官署”的事件,印证了漕仓的实际功能。
二、延伸与用法
-
漕运系统的一部分
漕仓是古代漕运体系的关键节点,用于集中存储通过水路运输的税粮(即漕粮),再调配至京城或军队。其管理涉及税收、运输、仓储等环节,具有重要经济意义。
-
比喻性用法
现代部分词典(如查字典)将“漕仓”引申为财富或资源丰裕的象征,例如形容地区经济繁荣或个体资产充足。但这种用法并非历史原义,需结合语境判断。
三、相关概念
- 漕米:通过漕运输送的粮食,多为税粮。
- 漕运:古代利用水路大规模运输粮食的官方系统,始于秦汉,盛于明清。
如需进一步了解漕运制度或历史案例,可参考《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哀敬百两背地肸蠁谗书朝末赤株匙子垂爱大夫点射彫侈东躲西跑斗级恶孰翻老账废置逢衣隑州革究国家孤篷和闹皇太子夹攻焦化进垦尽盘将军进鴆咎败季友伯兄鸡珠鞠塲军幕衎尔可悲了理柳丝鸬鹚船帽儿光抹月秕风念念你敦拗开鼙婆迁乔期寄扰柔赛寳善意省决神卦世要受币痛矫王浆罔两威威武震险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