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how self-discipline;conduct oneself properly] 勉力而行;培養良好的品行
改過勵行
(2) [strictly enforce]∶同“厲行”
(1).砥砺德行。勵,通“ 礪 ”。《北史·循吏傳·梁彥光》:“ 彥光 訓喻而遣之,﹝ 焦通 ﹞後改過勵行,卒為善士。” 明 方孝孺 《與讷齋先生書》:“猶當飭身勵行,以善遺子孫,俾百歲之後,鄉稱善人。” 清 陳田 《明詩紀事甲籤·周祚》:“誠以惜時不如立名,慕德不如勵行。”
(2).努力實行。《清史稿·後妃傳一·文宗孝欽顯皇後》:“太後屢下詔:‘母子一心,勵行新政。’”
"勵行"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複合動詞,《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将其釋義為"努力實踐;嚴格實行"。該詞由"勵"(激勵)和"行"(行動)兩個語素構成,形成"以激勵促進實踐"的語義結構,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
在具體應用中,"勵行"主要呈現三重語義維度:①行為規範維度,指對既定準則的嚴格遵循,如《教育部關于加強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中"勵行師德規範"的要求;②道德實踐維度,強調将道德理念轉化為具體行動,《朱子語類》有"知而不行,非真知也,故君子貴勵行"的論述;③社會倡導維度,常見于"勵行節約""勵行環保"等現代公共政策表述,體現集體行為導向。
該詞的曆時演變顯示其語義重心轉移:先秦典籍中多作"砥砺品行"解(《荀子·性惡》),至明清時期逐漸演變為現代"努力踐行"義。在共時層面,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語料庫顯示,現代漢語中86%的用例集中于公共事務領域,形成"制度+勵行"的典型搭配模式。
權威文獻中,"勵行"常與政策法規形成互文關系。如《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第三章特别強調"勵行法治原則,培育規則意識",凸顯該詞在現代社會治理中的特殊語用價值。這種用法既傳承了《尚書·說命》"知之非艱,行之惟艱"的古典知行觀,又賦予其新時代的制度化内涵。
“勵行”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lì xíng,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勉力而行,培養品行
指通過自我約束或鼓勵他人,努力實踐良好行為或改正錯誤。例如“改過勵行”。
來源:、均提到“培養良好品行”或“砥砺德行”的用法。
嚴格推行、切實執行
與“厲行”相通,表示嚴肅認真地執行某項政策或原則。例如“勵行勤儉”“勵行新政”。
來源:、引用《清史稿》中“勵行新政”的記載。
總結來看,“勵行”既可指個人品行的修養,也可指對政策原則的嚴格執行,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側重。
百喙難辭白螞蟻巴洛克藝術備鞍崩阤笾豆弁首筆杆兒閉口結舌朝會朝座初冠簇聚擣虛大專院校登界遊方雕破鼎定斷鶴繼凫方皇樊哙冠趺跏宮庫關宴姑太太駭雞寒溫熇焚徽弦講堂檢料截镫留鞭就将巨商螺首羅織馬日事變眇恠茗糜難易年該月值牛步化弄不懂輕描談寫裙裾曲腔讓渡設用施檢實施樹身祀牲悚詟毯布聤耳讬舍無法武校謝幕鼷腹鹪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