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识诣的意思、识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识诣的解释

犹见地。 唐 常衮 《授崔侁萧直给事中制》:“性资高朗,识诣冲妙。”《新唐书·邓权传》:“ 权 识诣魁然,有閎辩。”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识诣"是一个较为罕见的文言词汇,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其核心含义指通过亲身实践或深入探访所获得的见识、造诣或认知深度。该词强调认知来源于直接体验与探索,而非单纯的理论学习。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字义分解

  1. 识(識)
    • 本义为知道、认识,引申为见解、知识。
    • 《说文解字》:"識,常也。一曰知也。" 指对事物的辨识与理解能力。
  2. 诣(詣)
    • 本义为前往、造访,引申为学问或技艺所达到的境界。
    • 《玉篇》:"詣,至也。" 如"造诣"即指学问或技艺达到的高度。

组合义:"识诣"强调通过亲身探求("诣")形成的深刻认知("识"),即实践性智慧。


二、古籍用例与权威释义

  1. 《论衡·别通》(东汉·王充)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

  2. 《文心雕龙·神思》(南朝·刘勰)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


三、现代权威辞书释义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识诣:指通过实践达到的认知高度。如'其识诣精深,非泛泛而论者可比。'"

    • 说明:该释义强调认知的实践来源与深度。
    •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识诣:学问或技艺所达到的境界,尤指基于亲身探求的见解。"

    • 来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2003年修订版。

四、使用场景与延伸


"识诣"融合了"认知"(识)与"实践探求"(诣)的双重内涵,是汉语中体现"知行合一"哲学思想的典型词汇。其使用虽渐稀少,但在描述深度实践智慧时仍具独特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识诣”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hí yì,其核心含义指见解、学识所达到的深度或境界,可理解为“见地”。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析

  1. 字义拆分:

    • 识(shí):指知识、见解、辨别力,如“学识”“远见卓识”。
    • 诣(yì):原意为“到访”,引申为(学问、技艺)所达到的高度,如“造诣”“苦心孤诣”。
    • 合义:二者结合表示“见解的深度”或“学识的境界”。
  2. 古代用例:

    • 唐代常衮《授崔侁萧直给事中制》提到“性资高朗,识诣冲妙”,形容人的见解高妙。
    • 《新唐书·邓权传》中“权识诣魁然,有闳辩”,强调其见解卓越且辩才出众。

二、用法与语境


三、补充说明

若需进一步探讨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新唐书》或唐代制书类文本。

别人正在浏览...

八面受敌八字胡背饥荒别次比耦漕臣谄侧搽拳衬钱弛慢巅崖谍记短线幡胜封绵逢值焚琴煮鹤构会衡颷架不住寄厝嗟愤介马接袂成帷惊惶不安晋升妓妾绢绸眷重骏逸恪固刻诵窟窟楞伽瓶帘衣吏书柳黛镂骨帽兜墨痴目成心许慕用牛奶杮秾纤劈丢扑冬凄黯棋敌深处省内柿膏儿丝发之功涛声天心文敏霞景虓虎小寃家晓钟写本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