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繫辞下》:“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物之望。”后以“识微”指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察知它的本质和发展趋向。 汉 刘向 《说苑·杂言》:“故 箕子 弃国而佯狂, 范蠡 去 越 而易名, 智过 去君弟而更姓,皆见远识微而仁,能去富势以避萌生之祸者也。” 明 张纶 《林泉随笔》:“盖无平不陂,无往不復,盛衰无常,吉凶靡定,非识微之君子何足以知之!” 梁启超 《过渡时代论》五:“今世识微之士,谓 俄罗斯 将达於彼岸之时不远矣。”
识微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哲学深度的复合词,由“识”(shí)与“微”(wēi)构成,其核心含义指洞察事物细微的征兆或本质。以下从词典释义、词源与应用角度详细解析:
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识微”指能察觉、认识事物隐微的苗头或精微的道理。
“识” 在此意为认识、觉察;“微” 指细微、隐微之处,引申为事物发展的初始迹象或内在本质。
例:《易经·系辞下》有“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其中“见几”即与“识微”相通,强调预见先机的能力。
儒家与道家思想均重视“微”的观察。如《道德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强调对无形之物的体悟;《中庸》提出“致广大而尽精微”,要求认知需兼顾宏观与微观。
唐宋文献中,“识微”多用于赞许明察秋毫的智慧。如《旧唐书·魏徵传》评其“识鉴精通”,即包含对事理细微处的判断力。
指对事物本质或发展趋势的敏锐把握,如:
“识微见远” —— 从细微迹象预见长远变化。
形容决策者防患于未然的能力,如:
《孙子兵法》中“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强调超越表象的洞察力。
(注:因平台限制无法提供外部链接,以上文献为学界通用权威版本,读者可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查阅原文。)
“识微”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shí wēi,其核心含义是通过观察事物的细微迹象,预知其本质和发展趋势。以下是详细解释:
若需进一步了解文献中的具体用例或扩展解释,可参考《周易》原文或相关注释。
跋步床便液兵质鄙直称説吹风春脚慈色从祖祖父母大原钿雀诋嫚独着额溢匪徒风席隔阂鸽子灌洗孤兽杭筏捍卫禾蕈树花柳塲浆酒霍肉驾鸟翦样架筑竟已进学纠拾俊庞开鑛可泣可歌科适磕膝扩散脸水廪藏霤轩沦漫緑荷包泥腿杆攀送跑楼篇体歧路清醑起义羣辈弱步手足失措水货宿息踏蹀威仪师勿忸于衔戢躧高蹻晞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