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剪绺的意思、剪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剪绺的解釋

謂偷竊錢物。 元 嶽伯川 《鐵拐李》第一折:“這老子倒乖,哄的我低頭自取,你卻叫有剪綹的。”《醒世姻緣傳》第九三回:“原來這人是剃頭的待詔,又兼剪綹為生,專在渡船上,乘着人衆擁擠之間,在人那腰間袖内遍行摸索。” 蕭軍 《羊》:“一個剪绺賊,晚間被送入我的房中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剪绺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特征的動詞,本義指用剪刀剪斷他人系錢袋或佩飾的絲帶以實施盜竊的行為,後泛指扒竊活動。該詞最早見于宋元時期市井用語,如《東京夢華錄》記載汴京鬧市有“剪脫衣囊環佩者”。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绺”指絲線編成的細帶,《說文解字》釋為“緯十縷為绺”,古代常用來系挂貴重物品。作案者以“剪”為工具,精準截取目标,故稱“剪绺”。明代《警世通言》卷二十八描述:“這剪绺的喚作‘白日鬼’,趁人擁擠便下手”,印證其作為盜竊手法的專指性。

現代漢語中該詞多保留在方言和文獻研究中,如《北京話詞典》将其列為老北京俗語,指代隱秘的偷竊方式。在權威辭書體系中,《漢語大詞典》将其收錄為曆史語詞,标注為“舊時竊賊的一種行竊手段”。需要注意的是,與當代法律術語“盜竊”相比,“剪绺”更強調作案手法特征,具有特定時代背景下的行為指涉。

網絡擴展解釋

“剪绺”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iǎn liǔ,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詞義解釋

  1. 基本含義
    指偷竊財物的行為,特指在人群中趁人不備行竊的扒手。例如:“在擁擠的公交車上,他不小心被剪绺了,錢包不翼而飛。”(例句)

  2. 曆史背景
    該詞源于古代習俗:人們常将財物用絲帶(即“绺”)系于腰間或衣物上,小偷需剪斷絲帶才能得手,故稱“剪绺”。元代已有相關記載,如元雜劇《鐵拐李》中便提到“剪绺”一詞。


二、延伸與用法

  1. 方言與黑話

    • 北方地區曾用“小绺”“绺子”代指竊賊或土匪。
    • 閩南地區稱扒手為“剪绺仔”,與古人服飾佩飾的懸挂方式相關。
  2. 行為特征
    剪绺者需掌握隱秘技巧,如用利刃割包、夾取物品等,且作案後需保持鎮定。


三、“绺”字解析


四、總結

“剪绺”是兼具曆史性和地域性的詞彙,既描述偷竊行為,也指代扒手。其詞源與古代生活場景密切相關,現代多用于文學或方言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或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鼇頭獨占保潔報最髀蓋布草財殚力盡殘心操縱恥居人下弛謬艟舻出赀麤飯寸管調陽蝃蝥對抗賽二丘法田豐林汾亭感怍汗褂兒牋素教學相長叽叽嘈嘈就新擊斬恇怯不前曠日累時籁鑰琅琊台蓮瓣料定領峤麥奴冒子馬頭琴痲疹眉結名列前茅拇動平西破柱蕉萃日久天長如荼如火傘簳山邑樹立私辦四絶碑宿宿踏翠土毛帏幕下不為例狹吝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