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偷竊錢物。 元 嶽伯川 《鐵拐李》第一折:“這老子倒乖,哄的我低頭自取,你卻叫有剪綹的。”《醒世姻緣傳》第九三回:“原來這人是剃頭的待詔,又兼剪綹為生,專在渡船上,乘着人衆擁擠之間,在人那腰間袖内遍行摸索。” 蕭軍 《羊》:“一個剪绺賊,晚間被送入我的房中來。”
“剪绺”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iǎn liǔ,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含義
指偷竊財物的行為,特指在人群中趁人不備行竊的扒手。例如:“在擁擠的公交車上,他不小心被剪绺了,錢包不翼而飛。”(例句)
曆史背景
該詞源于古代習俗:人們常将財物用絲帶(即“绺”)系于腰間或衣物上,小偷需剪斷絲帶才能得手,故稱“剪绺”。元代已有相關記載,如元雜劇《鐵拐李》中便提到“剪绺”一詞。
方言與黑話
行為特征
剪绺者需掌握隱秘技巧,如用利刃割包、夾取物品等,且作案後需保持鎮定。
“剪绺”是兼具曆史性和地域性的詞彙,既描述偷竊行為,也指代扒手。其詞源與古代生活場景密切相關,現代多用于文學或方言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或曆史文獻。
剪绺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jiǎn zhōng。它指的是剪斷、割斷線繩的意思。
剪绺的部首是“刀”,拼音為“刂”。剪绺是由刀旁和貫通兩個部分組成的漢字,共有12個筆畫。
剪绺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衛風·幹旄》中的一句詩句:“剪彼紛絺,浚(jùn)水中兮。”意思是“剪斷紛紛擾擾的線繩,使其浸入水中。”這句話形象地描述了剪绺的動作。
剪绺在繁體中的寫法為「剪綫」。
在古代漢字中,剪绺的寫法略有不同。早期的寫法為「剪綰」,後來演變為「剪絷」,再到現代的「剪绺」。字形的變化是漢字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
1. 他手持剪刀,剪绺整齊地修剪着盆栽的枝葉。
2. 她用細線将紙團連在一起,形成一個美麗的剪绺裝飾。
剪刀、剪貼、剪紙、剪子、細繩
剪斷、截斷、剁斷,都可以用來表示将線繩剪斷的動作。
連結、連接,表示把線繩連接在一起的動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