鸸鹋的意思、鸸鹋的詳細解釋
鸸鹋的解釋
[emu] 澳大利亞産的一種大型走禽,是僅次于鴕鳥的最大鳥,栖息于開闊森林與平原,羽毛發育不全,具纖細垂羽,副羽甚發達,頭、頸有羽毛、無肉垂
詳細解釋
鳥名。形似鴕鳥而較小,體高約1.5米。嘴短而扁,羽毛灰色或褐色。翅膀退化,足三趾,腿長善走。産于 澳洲 森林中,吃樹葉和野果。
詞語分解
- 鸸的解釋 鸸 (鴯) é 〔鸸鹋〕鳥,似鴕鳥,嘴短扁,羽毛灰色或褐色,有三個趾,善于奔跑,不能飛翔。生活在大洋洲森林中。 (鴯) 筆畫數:; 部首:鳥; 筆順編號:
- 鹋的解釋 鹋 (鶓) á 〔鸸鹋〕見“ (鶓)鸸”。 筆畫數:; 部首:鳥;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鸸鹋(讀音:ér miáo)是鳥綱鸸鹋科的唯一現存物種,也是澳大利亞的特有動物。以下是關于鸸鹋的詳細解釋:
一、生物學特征
-
體型與外貌
成年鸸鹋體高可達150-185厘米,體重30-45千克,是僅次于非洲鴕鳥的世界第二大鳥類。其翅膀退化,足有三趾,羽毛呈褐色,具有獨特的防靜電特性,常用于精密儀器除塵。
-
栖息地與習性
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亞大陸的草原、沙漠和森林邊緣,喜群居,常成對或3-5隻小群活動。鸸鹋擅長奔跑,時速可達69公裡,并能連續奔跑上百公裡。
二、經濟與實用價值
-
肉與油脂
鸸鹋肉低脂、低膽固醇,是健康食品;背部脂肪袋可産油2-3.5千克/隻,油脂含DHA不飽和脂肪酸,廣泛用于化妝品和消炎藥。
-
皮毛與蛋殼
鸸鹋皮質地柔軟、透氣性好,蛋殼呈天然墨綠色,雕刻後成為高價值工藝品;羽毛因無靜電特性被工業領域應用。
三、繁殖與生命周期
- 繁殖期為每年9月至次年5月,每隻雌鳥可産蛋30多枚,蛋重350-450克。
- 孵化由雄性主導,持續47-51天,期間雄鳥幾乎不進食,雛鳥出殼後由父鳥照料2個月。
- 3年性成熟,壽命約10年。
四、文化與生态意義
鸸鹋是澳大利亞國鳥之一,象征堅韌與生命力,被列入國徽圖案。其適應力強、耐粗飼的特點使其成為多地引進養殖的經濟物種。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相關動物學資料或澳大利亞生态研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鸸鹋(ér míng)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一種大型的飛禽,也稱為鸸鹋鳥。這個詞由兩部分組成,鸸是一個含有鳥部首的漢字,而鹋是一個含有鹿部首的漢字。
關于鸸鹋的來源,據說它最早出現在《爾雅·釋獸》一書中。繁體字的寫法為「鴯鶓」,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鹄部是鷹的初始形态,而犬部代表着狗。這個詞在古代常用來形容一種鳥類,其特征是身體較大,嘴長而直,善于奔跑,同時也會飛翔。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走進森林,我看到了一隻鸸鹋在追逐着飛翔的蝴蝶。
2. 這隻鸸鹋的羽毛非常華麗,給人一種宛如仙鳥的感覺。
其他與鸸鹋相關的詞彙包括:
1. 組詞:鸸鹋羽、鸸鹋蛋、鸸鹋區。
2. 近義詞:犀鳥、鴕鳥、駝鳥。
3. 反義詞:飛禽、翔鳥。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