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 代十三個皇帝陵墓的總稱。陵名為: 長陵 ( 成祖 )、 獻陵 ( 仁宗 )、 景陵 ( 宣宗 )、 裕陵 ( 英宗 )、 茂陵 ( 憲宗 )、 泰陵 ( 孝宗 )、 康陵 ( 武宗 )、 永陵 ( 世宗 )、 昭陵 ( 穆宗 )、 定陵 ( 神宗 )、 慶陵 ( 光宗 )、 德陵 ( 熹宗 )、 思陵 ( 思宗 )。位于 北京市 昌平縣 天壽山 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其中 長陵 規模最大。 清 顧炎武 《金陵雜詩》之二:“重聞百五日,遙祭十三陵。”參閱《大明一統志·京師山川》。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十三陵漢語 快速查詢。
十三陵是明代十三個皇帝陵墓的總稱,位于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墓群之一。以下為詳細解釋:
詞義
指明朝自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的陵墓群,包含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思陵。
各陵對應皇帝分别為:成祖朱棣(長陵)、仁宗朱高熾(獻陵)、宣宗朱瞻基(景陵)等,延續至末帝思宗朱由檢(思陵)。
附屬墓葬
除帝陵外,還包括7座妃子墓、1座太監墓,共葬有13位皇帝、23位皇後及多位妃嫔、太子等。
政治象征
陵寝規模與布局嚴格遵循等級制度,如長陵(朱棣)規模最大,彰顯其遷都北京、鞏固政權的曆史地位。
保護與傳承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北京市文物局官網。
《十三陵》是指位于中國北京市昌平區的明十三陵,即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群。
《十三陵》的拆分部首為“十”、“土”、“陳”。
《十三陵》的總筆畫為14畫。
《十三陵》一詞來源于明代,是明朝皇帝們的陵墓群的總稱。
《十三陵》的繁體字為「十三陵」。
古時候《十三陵》的寫法與現代相同,不過在古代的字體上可能有一些差異。
這次我去北京,一定要遊覽明朝的《十三陵》,感受一下曆史的厚重。
陵墓、陵園、陵寝、皇陵、清明、掃墓。
帝陵、皇家陵園、皇家陵墓。
未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