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溼肉伴乾柴”。谓挨棒打。 元 郑廷玉 《金凤钗》第三折:“替别人溼肉伴乾柴,没人情官棒好难捱。” 元 武汉臣 《老生儿》第一折:“但得他不駡我做絶户的 刘员外 ,只我也情愿湿肉伴乾柴。”
“湿肉伴干柴”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解释,需结合权威来源综合说明:
字面比喻
成语由“湿肉”和“干柴”组成,字面指未经处理的生肉与易燃的干柴搭配,因两者性质相反而无法协调,比喻事物之间不匹配或搭配不当。
引申为“挨打”
在元曲等古代文学中,该成语常被引申为“挨棒打”或“受拷打”。例如:
该成语需根据具体语境灵活理解,两种解释均有文献支持,但“挨打”义更常见于古籍。
《湿肉伴干柴》这个词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两个相互不搭配的事物或人在一起,无法形成良好的配合或合作关系。类似于湿肉和干柴这样的组合,无法点燃火焰。
《湿肉伴干柴》这个词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如下:
湿(氵,5笔)+ 肉(⺼,6笔)+ 伴(⺅,6笔)+ 干(干,3笔)+ 柴(木,4笔)。
《湿肉伴干柴》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民间故事。在古代中国农村,人们使用肉和柴来点燃火焰。肉和柴分别代表了湿和干这两个状态。由于肉湿所以难以点燃,而肉与湿的搭配并不能使火燃烧起来。因此,湿肉伴干柴成为了描述事物相互配合不合适的成语。在繁体字中,这个词的写法是「濕肉伴幹柴」。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湿肉伴干柴这个词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写法因历史时期和书法风格而有所差异,例如在古碑、古籍中可以见到不同的字体书写。一些可能的古时候写法包括「濕肉伴乾柴」、「濕肉伴干柴」等。
他们之间就像湿肉伴干柴一样,合作的效果并不理想。
组成《湿肉伴干柴》这个成语的词语都是单独存在的,没有其他组词形式。
与《湿肉伴干柴》相近义的词语有:不搭调、水火不容、风马牛不相及。
与《湿肉伴干柴》相反义的词语有:相得益彰、水火相容、和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