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receive instructions]∶接受命令或任務
臨危受命
巴黎天文台台長 勒維烈受命對這次風暴進行調查。——《風海風暴和天氣預報的産生》
某則以為受命于人主。——宋· 王安石《答司馬谏議書》
(2) [God’s will]∶受天之命
自古受命而王
(3) [accept instructions]∶受教
[齊景]公曰:“不幸有社稷之業,不擇言而出之,請受命矣。”——《晏子春秋·谏上》
(4) 聽從號令 [obey orders]
徒屬皆書:“敬受命。”——《史記·陳涉世家》
(1).受天之命。古帝王自稱受命于天以鞏固其統治。《書·召诰》:“惟王受命,無疆惟休,亦無疆惟恤。”《史記·日者列傳》:“自古受命而王,王者之興何嘗不以蔔筮決於天命哉!” 宋 蘇轼 《策别十八》:“昔 周 之興, 文王 、 武王 之國,不過百裡,當其受命,四方之君長,交至於其廷,軍旅四出,以征伐不義之諸侯,而未嘗患無財。” 明 吳骐 《漢昭烈》詩:“名儒 盧 鄭 久周旋,正值黃星受命年。”
(2).泛指接受任務、命令。《儀禮·士冠》:“筮人執筴抽上韇,兼執之,進受命於主人。”《孟子·離婁上》:“ 齊景公 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絶物也。’” 朱熹 集注:“受命,聽命於人也。” 毛 * 《評*********十一中全會和三屆二次國民參政會》:“ 太行山 ********* 集團軍是受命專門 * 的。”
(3).特指受君主之命。《左傳·襄公二十七年》:“ 石惡 将會 宋 之盟,受命而出。”《史記·項羽本紀》:“吾與 項羽 俱北面受命 懷王 ,曰‘約為兄弟’。” 宋 王安石 《上相府書》:“伏惟閣下方以古之道治天下,而某之不肖,幸以此時竊官于朝,受命佐州。” 明 張綸 《林泉隨筆》:“ 王 魏 為東宮之臣,受命於 高祖 也。”
(4).猶受教。《晏子春秋·谏上六》:“公( 齊景公 )曰:‘不幸有社稷之業,不擇言而出之,請受命矣。’” 南朝 宋 顔延之 《白鹦鹉賦》:“思受命於黃髮,獨含辭而採言。”
(5).獲得生命。《莊子·德充符》:“受命於地,唯松柏獨也在,冬夏青青。” 南朝 齊 褚澄 《褚氏遺書·平脈》:“故極下之地,右手之尺,為受命之根本,如天地未分,元氣渾沌也,既受命矣,萬物從土而出,惟脾為先。”
(6).授命,犧牲生命。 明 李贽 《讀史·張千載》:“﹝ 張千載 ﹞又密造一櫝, 文山 受命日,即藏其首。”
受命(shòu mìng)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動詞性短語,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以下三層:
接受命令或任務
指被動承接來自上級、權威或制度的指令。
例:将士受命出征,不得延誤。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特指政權合法性來源
古代用于強調君主權力源自天意,即“受命于天”。
例:《史記·周本紀》:“武王受命,興師伐纣。”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延伸為肩負重大責任或曆史使命,帶有莊重色彩。
例:科學家受命研發疫苗,日夜攻堅。
來源:《現代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常見于道家思想,如“受命于天,安之于命”。
例:《莊子·德充符》:“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來源:《中國哲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本文釋義綜合以下工具書核心内容:
“受命”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以下是主要解釋:
接受命令或任務
泛指上級或他人委派的任務,如“臨危受命”“受命調查案件”。這一用法常見于現代語境,強調責任承擔。
古代帝王受天之命
古代統治者自稱“受命于天”,以此強化政權合法性,如《尚書》中“惟王受命,無疆惟休”。
特指君主之命
多用于曆史文獻,如《史記》記載項羽“受命懷王”,指接受君主的直接指令。
受教或獲得生命
少數語境中可表示接受教導(如“請受命矣”)或獲得生命(哲學性表達),但使用頻率較低。
提示:若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史記》《左傳》及王安石《答司馬谏議書》等文本。
柏曆八政本底秉正無私不瞚車轘棽離赤字蔥茂蹿升東扶西倒房苑诽譽在俗宮棋鈎箴汩沉龜奴紅衣大将荒天胡甯漿包見官江鳐澆淳攪攪肌腠結關節禮浄壹吉善絶倫逸群科擾亮胸镂榜螺蛳殼裡做道場瞑截内衷念舊嶷爾然糠自照人亡邦瘁桑實三頌上司衙門什圍伍攻壽享期頤霜谷水杉抒情司怪隨心透曉吐話,吐話兒晚駕完麗纨绮遺賂我儀香鼠閑踢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