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選擇材木。《周禮·地官·山虞》:“凡邦工入山林而掄材,不禁。”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二》:“南二裡,塢将盡,聞伐木聲,則掄材取薪者,從其南漸北焉。”
(2).見“ 掄才 ”。
“掄材”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lún cái,具有雙重含義:
指從山林中選擇適用的木材。這一用法源自古代典籍,如《周禮·地官·山虞》記載:“凡邦工入山林而掄材不禁”,意為官方工匠可入山林選材而不受限制。明代徐弘祖的《徐霞客遊記》中也提到伐木者“掄材取薪”的場景。
與“掄才”相通,表示選拔有才能的人。例如《新唐書》記載唐代官員選拔制度時,用“掄材”形容挑選人才的過程。現代語境中,該詞也用于比喻國家重要選拔活動,如“高考是國家的掄材大典”。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周禮》《新唐書》等古籍原文,或查閱《漢語大詞典》相關詞條。
掄材這個詞是指人們在挑選素材時進行精選和篩選的意思。它常常用于描述作家、藝術家或者制片人等在創作過程中,對于材料的搜集和挑選的活動。
根據字的構成,掄材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左邊的部分是手,右邊的部分是木。手字旁表示與手相關的意思,而木字旁則表示與木材或者木制品相關的含義。
來源方面,掄材這個詞是由“掄”和“材”兩個獨立的字組合而成。其中,“掄”字來自《說文解字》,繁體形式是掄,字面意思是轉動、震蕩。而“材”字則代表着材料、素材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掄材的寫法是「掄材」。它和簡體字的寫法相似,隻是字形稍有變化。這種寫法主要在台灣和香港地區使用,也有一些文化藝術工作者或者書法愛好者會采用繁體字的形式書寫。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經曆了多次演變和變化。掄材在古代的寫法可能會與現在稍有不同,但整體意義仍然是相同的。
1. 在創作之前,他掄材了許多關于古代曆史的資料,為寫作提供了充分的素材。
2. 他經常在書店和圖書館裡掄材,尋找靈感。
3. 這部電影的成功得益于導演對于演員的掄材和組合。
挑選、篩選、搜集、素材
挑選、篩選、選取、采集
漫無目的、隨意、混亂、雜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