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鐵券文的意思、鐵券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鐵券文的解釋

文體名。原為刻于鐵券的誓詞,後亦偶用作其他誓詞。 明 徐師曾 《文體明辨·鐵券文》:“史稱 漢高祖 定天下,大封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券,金匱石室,藏之宗廟。其誓詞曰:‘使 黃河 如帶, 泰山 若礪,國以永存,爰及苗裔。’後世因此遂有鐵券文焉。其文諸集不載,獨 陸贄 有之;然以安反側之心,非錫券之本指也。今姑録之,以備一體。” 清 黃鷟來 《題楊人庵總戎無著圖》詩:“傳家鐵券文,直作衣鉢繼。”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鐵券文是中國古代帝王頒賜給功臣的一種特殊文書,镌刻在鐵質券契上,具有法律效力和曆史憑證意義。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鐵券文指鑄刻在鐵券(俗稱“丹書鐵契”或“免死金牌”)上的文字内容,記載受賜者的功勳及帝王賦予的特權(如免罪、免死等)。其形制為分左右兩券,右券藏于皇家宗廟,左券授予功臣,需兩券合一方能驗真。

來源:《辭源》(商務印書館)對“鐵券”的釋義;《後漢書·祭遵傳》載“丹書鐵券,傳于無窮”。

二、曆史演變

  1. 起源:始于西漢高祖劉邦,為表彰開國功臣而制,如《漢書·高帝紀》載“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匮石室”。
  2. 鼎盛:唐代完善制度,明确分等級(如“食邑”“恕死”),《唐六典》規定鐵券文需由中書省起草、尚書省執行。
  3. 延續:明代朱元璋頒賜34份鐵券(現存中國國家博物館5件),券文格式固定,首句多為“朕觀自古有天下者,必封賞功臣以延後世”。

    來源:程大昌《演繁露·鐵券》;《明史·輿服志》鐵券形制記載。

三、文體特征

四、文化意義

鐵券文是古代“信諾政治”的實物載體,象征君權與功臣集團的契約關系,亦反映“刑不上大夫”的等級觀念。現存最早實物為唐昭宗賜錢镠鐵券(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其文有“卿恕九死,子孫三死”等字。

來源:《漢語大詞典》“鐵券”條;王國維《觀堂集林·唐賜鐵券考》。

網絡擴展解釋

“鐵券文”是中國古代一種特殊的文體,其含義和特點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1. 定義與起源
    鐵券文最初指刻在“鐵券”(即帝王頒賜功臣的免罪憑證)上的誓詞,後逐漸演變為一種文體名稱,偶爾也用于其他類型的誓詞。其核心功能是通過文字形式記錄具有約束力的承諾或誓言。

  2. 曆史背景與用途

    • 漢代起源:據記載,漢高祖劉邦為表彰功臣,曾以丹書鐵券的形式記錄誓詞,如“使黃河如帶,泰山若砺,國以永存,爰及苗裔”,意為即使黃河細如衣帶、泰山小如磨石,功臣的爵位仍可世代承襲。
    • 後世發展:明代徐師曾在《文體明辨》中提到,鐵券文雖以“安反側之心”為目的,但逐漸脫離實際頒券場景,成為文學創作中的一種文體。
  3. 文學與文獻記載

    • 唐代陸贄的文集保留了鐵券文的實例,成為研究這一文體的重要文獻。
    • 清代詩詞中也有引用,如陳子升的“方寸心镌鐵券文”,黃鷟來的“傳家鐵券文,直作衣鉢繼”,均以鐵券文象征家族傳承的誓言或功績。

總結
鐵券文兼具實用性與文學性,既是古代政治制度的産物,也是文體演變的見證。其内容多強調忠誠與承諾,形式上則因載體(鐵券)的特殊性而具有莊重、永恒的特點。

别人正在浏覽...

澳甲鸨姏保伍閟重不得已不實之詞參左常備潮頭城圈赤衛軍蹙雪打短單孑獨立調子蹲踏泛祭番陽霏細風痹風腳服賈官刑姑娘追韓公帕晦藏晦明決勝戰車卡癶龛燈力父論着門侄湓湧批撻铍掩佥事欺哄傾筐倒庋晴絲湫閉卻卻人才内閣栅壘省得聖籍帥意死不要臉思舊酸不溜丢酸乳隨趂拓辟汪然侮折霧鎖雲埋顯盜鄉背相門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