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 《易》学家 施雠 、 孟喜 的并称。《汉书·儒林传·丁宽》:“ 宽 ( 丁宽 )授同郡 碭 田王孙 。 王孙 授 施讎 、 孟喜 、 梁丘贺 。繇是《易》有 施 、 孟 、 梁丘 之学。” 南朝 齐 王俭 《答陆澄书》:“《易》体微远,实贯羣籍。 施 孟 异闻, 周 韩 殊旨,岂可专据 小王 ,便为该备。”
“施孟”是一个汉语词语,具体释义如下:
“施孟”是汉代《易》学研究者施雠(施讎)和孟喜的并称。两人均为西汉今文易学的代表人物,师承田王孙,后分别创立施氏学与孟氏学,与梁丘贺并称为《易》学三大流派。
学术传承
施雠、孟喜、梁丘贺同为田王孙弟子,三人对《周易》的注解形成不同学派,被《汉书·儒林传》记载为“施、孟、梁丘之学”。
学术特点
施氏学派注重《易》的文本训诂,而孟氏学派则融入阴阳灾异学说,形成独特解经方式。南朝王俭在《答陆澄书》中评价:“施孟异闻,周韩殊旨”,强调其学说差异。
该词多见于古籍注疏,如《汉书》提及三人学派分立,后世文献(如南朝典籍)也常将“施孟”并提,用于讨论《易》学的多元发展。
现代语境中,“施孟”主要用于文史领域,特指汉代易学流派或学术史研究,如例句:“《易》体微远,施孟异闻。”()
注:更多完整信息可参考权威历史文献或《汉书·儒林传》。
《施孟》是一个双音节的汉字,意为“施行、施予”,一般用作人名。
《施孟》的部首是“方”和“子”,总共包含8个笔画。
《施孟》的来源较为复杂,其中一种说法认为它来自于古代的姓氏,是姓施的人所采用的名字;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它来自于《周礼》中的官职名称。
《施孟》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施孟」。
在古时候,汉字《施孟》的写法与现在基本相同,只是字的形状稍有不同。
1. 他擅长施孟教诲,使学生受益匪浅。
2. 母爱如施予广大的孟母,无私而伟大。
施展、施舍、施行、施予
给予、授予、赐予、散发
接受、承受、拒绝、收回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