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山貲 ”。過隱居生活所需的費用。《南齊書·王秀之傳》:“出為 晉平 太守,至郡期年,謂人曰:‘此邦豐壤,祿俸常充。吾山資已足,豈可久留以妨賢路。’” 唐 唐彥謙 《任潛謀隱之作》詩:“為問山資何次第,祗餘丹訣轉凄涼。” 宋 陸遊 《覽鏡有感》詩:“閲世久應書鬼録,強顔那復乞山資。” 明 袁宏道 《暑中舟行入村舍偕冷雲及明教居士》詩:“官稅租能給,山貲了不半。”
“山資”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為詳細解釋:
山資(拼音:shān zī)指過隱居生活所需的費用,通常用于描述隱士或向往歸隱之人在山林中生活的基本物質保障。該詞有時也寫作“山赀”或“山貲”,屬于同音異形詞。
古籍記載
《南齊書·王秀之傳》提到:“吾山資已足,豈可久留以妨賢路。”此處“山資”指王秀之擔任官職後積累的歸隱費用。
文學用例
詞語結構
“山”象征隱居環境,“資”指物質資源,合稱體現隱逸生活的經濟基礎。
現代關聯
當代語境中,“山資”一詞使用較少,多見于古風文學或曆史讨論中,如描寫傳統文人的歸隱理想。
“山資”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隱逸生活的推崇,既反映物質需求,也蘊含精神追求。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南齊書》或唐宋詩詞中的相關用例。
《山資》是一個比喻性詞語,指的是人在攻讀學業、工作等方面所積累的經驗、知識和才能。
《山資》的拆分部首是“山”,筆畫為3畫。
《山資》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說文解字》中有記載,将水柔弱、容易沖刷,而山則堅固、穩定,因此将山與資財、才能等事物相比,形成了“山資”這個詞。
《山資》的繁體字為「山資」。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動。《山資》的古時候寫法為「山貲」,其中的「藏」字部分使用了「貲」字,表示財物的意思。
1. 他在公司工作多年,積累了豐富的山資,成為了一名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
2. 這個項目需要一些山資才能順利完成。
積聚山資、豐富山資、增長山資、分享山資、延續山資
經驗、才能、技能、學識
初學、無知、無經驗、無才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