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乎節令。古人以十二律管與十二月相配,故稱。《梁書·武帝紀下》:“兼以風雲葉律,氣象光華,屬覽休辰,思加奬勸。”
“葉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合乎節令”,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事物與自然節令相協調,符合季節變化的規律。古人将十二律管(古代音律器具)與十二個月份相配,因此用“葉律”形容時間或現象與節氣相符。
讀音與字形
曆史出處
最早見于《梁書·武帝紀下》:“兼以風雲葉律,氣象光華”,描述自然現象與節令相合的狀态。
延伸理解
部分現代解釋(如)将其引申為“事物有規律、有秩序”,可能受“葉”字意象影響,但此用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撐,需謹慎使用。
應用場景
適用于描述自然現象、農事活動等與節氣相關的規律性,如“農耕需葉律而行”。
“葉律”以古代曆法與音律結合為背景,強調自然與時間的協調性,現代使用需側重其古典含義。
《葉律》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為“樹葉的規律”。它主要用于描述樹葉的排列、生長模式和形态變化。
《葉律》的部首是“艹”,它代表着植物的象形意義。《葉律》這個詞共有10個筆畫。
《葉律》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中,例如《古詩十九首》中有“葉律不自勝,枝泏尚難符”的描述。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對自然界萬物的規律進行觀察和總結,而《葉律》也是其中一種。
《葉律》的繁體字寫作“葉律”,除了在部分地區和場合使用外,目前大部分地區已經普及使用簡化字。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可以通過《康熙字典》等古代字典了解古時候的寫法。例如,《康熙字典》中的《葉律》寫作“葉律”,字形稍有差異。
1. 樹葉的排列遵循着一定的《葉律》。
2. 研究《葉律》對植物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葉片、葉脈、葉綠素、律動
葉序、葉狀、葉脈分布
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