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食罍的意思、食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食罍的解釋

亦作“ 食櫑 ”。亦作“ 食壘 ”。多層供盛食物、有提梁的盒子。《清平山堂話本·風月瑞仙亭》:“小姐分付 春兒 ,打點春盛食罍、燈籠。”《古今小說·張古老種瓜娶文女》:“諫議即時教安排酒樽食壘,暖盪撩鍋,辦幾件食次。”《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六:“一個閒的,挑了食櫑隨着,恰像那裡去上墳回來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食罍(shí léi)是古代中國用于盛放食物與酒水的青銅禮器,特指在宴飨、祭祀等禮儀場合中兼具盛放谷物、肉食及酒漿功能的大型容器。其名稱由“食”(飲食)與“罍”(大型盛酒器)複合而成,體現了飲食與祭祀文化的融合。以下從形制、功能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詳釋:


一、字義溯源與形制特征

  1. 字義解析

    “食”本指進食,引申為糧食、宴飲;“罍”為古代大型酒器,《說文解字》釋:“罍,酒尊也……刻為雲雷象”,指器身常飾雲雷紋。二者結合,凸顯其酒食并容的禮器屬性。

  2. 器物形制

    食罍多呈斂口、廣肩、深腹的甕形,帶蓋,肩部設雙耳或銜環,腹部下方有圈足或三足。其容積大于普通酒器,如《周禮·天官·酒正》載“罍之大小,受五鬥”,可容納大量酒食。典型器如西周“伯公父食罍”,蓋銘自證“用盛稻粱”,實證其食器功能。


二、禮儀功能與社會意義

  1. 宴飨與祭祀

    食罍是周代“食禮”的核心器皿,用于貴族宴飲(如《詩經·小雅·瓠葉》“酌言嘗之,有兔斯首”)、宗廟祭祀(《禮記·明堂位》載“夏後氏以雞彜,殷以斝,周以黃目,兼用罍”),象征豐饒與敬獻。

  2. 等級象征

    使用規格受禮制約束,《儀禮·鄉飲酒禮》規定“尊兩壺于房戶間,斯禁,有玄酒,在西”,食罍的陳設位置與數量體現主人身份。


三、文化内涵與演變

  1. 飲食哲學載體

    食罍融合“食以養體,酒以成禮”的儒家思想,反映古人“酒食合德”的宇宙觀,如《禮記·禮運》言“夫禮之初,始諸飲食”。

  2. 工藝與紋飾

    器表多飾饕餮紋、蟠螭紋,兼具威懾與祈福之意;戰國後隨青銅禮器衰落,逐漸被陶、漆器取代,但“罍”作為文化符號仍見于詩文(如王勃《滕王閣序》“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


參考來源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周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3. 毛亨《毛詩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
  4. 鄭玄《儀禮注》(《十三經注疏》整理本)

網絡擴展解釋

“食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歸納如下:

基本解釋

結構與用途

文獻中的延伸

現代網絡釋義

“食罍”是古代中國一種兼具實用與工藝性的飲食器具,其名稱和形制在文獻中多次出現,反映了古人的生活習俗和語言演變。

别人正在浏覽...

菴摩羅保傅柸珓碧海兵木鼻涕團蒼茫測驗钗朵朝天瞋喝癡小酬抗觸事大科得婿如龍房勞封火逢入京使風檐寸晷富戶海氣黃金鑄象化雲麾斥颒面器回卻昏曙将具艱苦創業賤皮挢抂過正絕色佳人刻屈廊餐利捷離侖留鎮率古南征北讨平雲皮硝皮鞋破甲釺子親推壤界三魂燒豬熟面孔順躔殊私書雲憳忒套換鰕虎魚燮理陰陽析句習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