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果名。即菴摩勒。
2.佛教語。梵語amala的音譯。意譯為清淨識、無垢識。謂經修行,阿賴耶識脫離迷妄,達到清淨無漏時,則稱此名。《金剛三昧經·本覺利品》:“諸佛如來常以一覺而轉諸識,入菴摩羅。” 章炳麟 《建立宗教論》:“菴摩羅者,譯言無垢,即此阿賴耶識永離垢染而得此名。”
菴摩羅(亦寫作“庵摩羅”或“菴摩勒”),是一個源自梵語的佛教術語,在漢語中具有多層含義,主要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梵語來源
該詞對應梵語“Āmra”,本義指芒果或芒果樹的果實(如庵摩羅果)。在佛經漢譯過程中,常采用音譯“菴摩羅”或意譯“無垢果”。
佛教術語引申
在唯識學中,“菴摩羅識”(Āmala-vijñāna)指第九識,又稱“無垢識”或“清淨識”。區别于第八識“阿賴耶識”(含藏染淨種子),菴摩羅識代表修行圓滿後脫離煩惱污染的純粹覺性。
象征意義
佛典常以“庵摩羅果”比喻清淨無染的本心。如《維摩诘經》雲:“如菴摩羅果,其味清淨,種性亦然”,強調佛性本具純淨。
文學化用
在古典文學中,“菴摩羅”亦代指寺院或精舍(如“菴園”),因其梵語詞根“Ārāma”有園林之意,後引申為修行場所。
例:《西遊記》中“菴羅樹園”即取此意。
權威參考資料:
“菴摩羅”(或寫作“庵摩羅”)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庵摩勒(梵語:Āmalaka),是印度傳統藥用植物餘甘子的果實。其果實呈球形,味酸澀回甘,在佛教經典中常被用作比喻,象征修行過程中先苦後悟的體驗。
源自梵語amala(音譯),意為清淨識或無垢識。在唯識學中,它代表第八識“阿賴耶識”經過修行淨化後的狀态:
“菴”與“庵”為異體字,古籍中常混用,現代多寫作“庵”。該詞多出現于佛教典籍及哲學讨論中,需結合語境理解具體指向。
貶瘦炳煌畢業生篦子步行參問吃冤枉沖塌欻翕春騎賜酺摧靡大羅天大事鋪張等于讀命二學供器貫鬥關陝規求龜紋海氣韓蝶桓山之泣懽喜火炭子膠卷交軍金鵝蕊穽鄂暌群匮餧裂裳詈詛論記麥青美善牧道囊縮敲镘兒奇觀碁癖秋宵稔惡柔鄉軟言沙岡山伯升課神課實然秫酒說辭說述田畝天慶通辦通行馬牌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