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国 时, 秦 围 赵 , 赵王 派 平原君 求救于 楚 。 平原君 欲在门客中挑文武备具者二十人作为随从,但只选中十九人。 毛遂 自荐随往。至 楚 ,谈判不决, 毛遂 按剑陈词,迫使 楚王 歃血定盟;而十九人却碌碌无为。事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后因以“十九人”指庸碌之辈。 唐 高拯 《及第后赠试官》诗:“公子求贤未识真,欲将 毛遂 比常伦。当时不及三千客,今日何如十九人?” 金 元好问 《史院夜直》诗:“悠悠未了三千牘,碌碌飜随十九人。”参见“ 毛遂自荐 ”。
“十九人”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词汇,其含义与“毛遂自荐”的故事密切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该词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战国时期,秦国围攻赵国,赵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国求援。平原君计划从门客中挑选20名文武兼备的随从,但仅选出19人。此时,门客毛遂主动自荐补足名额,并在后续谈判中发挥关键作用,迫使楚王歃血为盟。
“十九人”代指庸碌之辈,与毛遂的果敢形成鲜明对比。典故中,19人虽被选中,却未能展现才能,反衬毛遂的卓越。
唐代诗人高拯在《及第后赠试官》中写道:“当时不及三千客,今日何如十九人?”金代元好问的《史院夜直》也提到“碌碌飜随十九人”,均借此典故讽刺平庸之人。
该词常用于强调主动担当的重要性,与“毛遂自荐”互为映照,提醒人们不应安于平庸。
总结来看,“十九人”通过历史事件凝练为文化符号,既承载了对才能与机遇的思考,也成为文学中批判庸常的经典意象。
《十九人》是指由十九个人组成的群体或队伍。这个词通常用来描述一支由十九个成员组成的团队或组织。
《十九人》的拆分部首是“十”和“人”,“十”的部首是“十”字头,“人”的部首是“人字旁”。根据这两个字的笔画,可以分别拆分为两个笔画。
《十九人》一词源于汉语,由“十九”和“人”两个字组成。它可以指代任何由十九个人组成的群体,如一个团队、一个队伍或者一个组织。
《十九人》的繁体字为「十九人」,与简体字形式相同。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十九人》这个词的基本意思和组成部分并没有改变。在古代汉字中,可能会使用不同的字形和结构来表示这个词。
1. 这支足球队是一支由十九人组成的团队。 2. 他们组建了一个由十九人参与的志愿者队伍。 3. 这个组织的顾问团由十九人组成。
《十九人》可以通过加上不同的形容词或名词来构成其他词语,例如:“十九人团队”、“十九人编队”、“十九人阵容”等。
与《十九人》意思相近的词语有:“十九个成员”、“十九名人士”、“十九位队员”等。
与《十九人》意思相反的词语有:“少于十九人”、“不足十九人”、“多于十九人”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