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 後期置樞密使,以宦官任之,掌承受表奏;又用宦官任護軍中尉,統領神策軍,防守京師。樞密使和護軍中尉稱為“内大臣”。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故二·内大臣》:“按 唐 制,兩樞密使、左右中尉稱内大臣。”
(2). 清 制,選 滿洲 鑲黃、正黃、正白三旗子弟作為皇帝侍衛,以勳戚大臣統之,稱為領侍衛内大臣,共六人,鑲黃、正黃、正白三旗各二人。其次稱内大臣,亦六人,掌先後宸禦,左右翊衛,出入扈從。參閱《清通典·職官九》、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故二·内大臣》。
“内大臣”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和地區具有不同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唐代(618-907年)
唐代後期設樞密使和護軍中尉,均由宦官擔任,合稱“内大臣”。
清代(1636-1912年)
清代内大臣屬于侍衛親軍體系,主要負責皇帝安全與宮廷事務。
明治政府于1885年設立内大臣,作為輔佐天皇的宮中官職。
作為成語,“内大臣”可比喻組織内部掌握實際決策權的高級管理者,強調其核心地位與影響力。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看相關詞典條目或曆史文獻來源。
《内大臣》這個詞是指在封建王朝中負責國家内政事務的官員。他是國家内閣中的重要角色,負責管理國家的行政事務,制定和執行政策。
《内大臣》這個詞的部首是“月”和“大”,部首“月”表示和月亮有關的字,而部首“大”表示大的意義。
根據《康熙字典》,《内大臣》共有12個筆畫。
《内大臣》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官制。在古代中國,朝廷設有内閣,統轄國家内政,内大臣便是内閣中的重要職位之一。
《内大臣》的繁體字為「內大臣」。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内大臣的字寫作「內大臣」,字體較為古樸,形狀稍有差異,但仍可被人們辨認。
1. 前朝内大臣聰明睿智,治理國家有方。
2. 現任内大臣是一位有豐富行政經驗的官員。
- 内閣 - 内政 - 大臣團 - 内務 - 内務府
- 内閣大臣 - 内務大臣 - 内務官員
- 外大臣 - 外務大臣 - 外務官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