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名。 漢 承 秦 制,置大農丞十三人,各領一州,以勸農桑力田者,此勸農官之始。後 唐 宋 均置勸農使。 宋 高承 《事物紀原·撫字長民·勸農》:“ 漢 承 秦 ,置大農丞十三人,人部一州,以勸農桑力田者,此勸農官之始也。 唐 中 睿 之世,州郡牧守皆以勸農名其官。《宋朝會要》曰: 至道 二年七月,直史館 陳靖 言天下多曠土流民,請置使招集,八月以 靖 為勸農使……至 景德 三年二月詔諸路轉運、 開封 知府、諸知州少卿監以上并兼勸農使,其餘知州軍通判并兼判農事,令自今除授依此。” 宋 範成大 《離堆行》:“我昔官稱勸晨使,年年來激西江水。”
“勸農使”是中國古代官職名稱,專司督導農耕、鼓勵農業生産。其曆史沿革與職責特點如下:
唐宋時期:
金代特例:
該官職的設立體現了古代“以農為本”的治國理念,尤其在宋代發展為成熟的農業管理體系,對經濟恢複和社會穩定起到關鍵作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朝代的具體案例,可參考(金代研究)及(宋代制度細節)。
《勸農使》是一個漢語詞組,指的是古代官員的職位名稱,負責勸導農民進行農業生産。
《勸農使》的拆分部首是“勸”和“使”,其中,“勸”的部首是“力”,“使”的部首是“人”。《勸農使》一共有15個筆畫。
《勸農使》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官職制度。在古代,政府設立了“勸農使”的職位,他們負責鼓勵農民增加農業産量,提高農業生産效率。
《勸農使》的繁體字為「勸農使」。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勸農使》可以寫為「勸農使」。
1. 晉代的勸農使積極推廣種植新的農作物,提高了農業産量。
2. 這個國家設立了勸農使的職位,以促進農業的發展。
1. 勸農:鼓勵農民增加農業産量的行為。
2. 使者:執行某項任務或使命的人。
3. 農業:從事農田耕種及養殖的行業。
1. 勸農官:與勸農使意義相近的官職名稱,專門負責勸導農民進行農業生産。
2. 農民導師:代表政府為農民提供專業咨詢和指導服務的官員。
1. 勸戰使:古代軍事官職,負責鼓勵和指導軍人進行戰鬥。
2. 勸商使:古代貿易官職,負責勸導商人開展商業活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