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十部儒家经典。《宋书·百官志上》:“国子祭酒一人,国子博士二人,国子助教十人。《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周官》、《仪礼》、《春秋左氏传》、《公羊》、《穀梁》各为一经,《论语》、《孝经》为一经,合十经。助教分掌。”
(2).指五经五纬,即《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及《诗纬》、《书纬》、《礼纬》、《易纬》、《春秋纬》五纬。《南史·隐逸传上·周续之》:“ 续之 年十二,诣 宁 受业。居学数年,通五经、五纬,号曰十经,名冠同门,称为 颜子 。”
关于“十经”的含义,历史上有两种主要解释,具体如下:
核心内容
指《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周官》《仪礼》《春秋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九部经典,加上《论语》与《孝经》合为一经,共十部。这一分类源自南朝《宋书·百官志》,用于国子监教学体系。
历史背景
该分类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教育的发展,将原本的“五经”扩展为更系统的十经,并设立助教分科教授。
五经与五纬
“五经”即传统《诗》《书》《礼》《易》《春秋》;“五纬”指与之对应的纬书,如《诗纬》《书纬》《礼纬》《易纬》《春秋纬》。两者合称“十经”。
应用实例
据《南史》记载,南朝学者周续之通晓五经五纬,被赞誉为“十经”,可见这一概念在学术评价中的重要性。
两种解释分别对应不同历史时期的儒学体系:前者侧重官方教育制度,后者融合了汉代盛行的谶纬之学。由于文献记载差异,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十经》指的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的十部书籍的集合。这些经典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载体,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十经》这个词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十”和“经”。
“十”的拆分部首是“十”本身,它是表示数字“10”的意思;笔画数为2。
“经”的拆分部首是“广”,它表示书籍、经典的意思;笔画数为9。
《十经》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朱熹的经学体系中。他将儒家经典分类整理后,将其中的十部书籍定为“十经”。
《十经》的繁体字为「十經」,字形与简体字基本相同,只是书写形式略有区别。
古代汉字写法常常与现代有所不同。例如,《十经》中的“经”在古代写作“經”,字形稍有差异。
1. 学习《十经》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2. 他熟读《十经》,对儒家经典有深入的理解。
3. 《十经》中的经典蕴含了丰富的智慧和道德观念。
1. 经书:指的是写有儒家经典的书籍。
2. 经学: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
3. 经典:古代书籍中的精华,也指具有影响力的作品。
1. 《四书五经》:古代儒家经典中的另一种分类,比《十经》略为广义。
2. 《四书》:儒家经典中的四部书籍,与《十经》有部分重叠。
1. 非经:指非儒家经典的书籍。
2. 非学:表示对儒家经典知识的无知状态。
爱面子巴避板桌暴蹷八字还没有一撇杯盘狼藉必固跛罗盖布露补陀沉疴黨議到盆钱钓饵地下郎短箫二汉肥轻功成弗居寡恩规踪孩子头哈什回含秽迹呪俭宝交部计酬旌劳经验俊晤峻雅居作劳成两下子力不从心灵奥隆窳卖直马磨毛愣媒子明闪闪明扬仄陋年轻人蟠螭趺坡老三足善不陕甘宁沈鲍圣母是故铄铄宋卢恌易廷辱头家驼负小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