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十部儒家经典。《宋书·百官志上》:“国子祭酒一人,国子博士二人,国子助教十人。《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周官》、《仪礼》、《春秋左氏传》、《公羊》、《穀梁》各为一经,《论语》、《孝经》为一经,合十经。助教分掌。”
(2).指五经五纬,即《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及《诗纬》、《书纬》、《礼纬》、《易纬》、《春秋纬》五纬。《南史·隐逸传上·周续之》:“ 续之 年十二,诣 宁 受业。居学数年,通五经、五纬,号曰十经,名冠同门,称为 颜子 。”
十经是汉语文献中具有多重含义的经典集合概念,其具体指代因历史时期和学术背景不同而有所差异:
儒家经典体系
南朝宋时期,十经指《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九部经书,另加《论语》和《孝经》合为一经,总称十经。这一分类反映了汉代至南北朝经学研究的扩展。
汉代官学文献
《宋书·百官志》记载,汉代立五经博士,后增至十经,包含《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及其注疏文献,体现汉代经学官学化进程。
医学典籍别称
在中医领域,十经特指《黄帝内经》的别称,包括《素问》《灵枢》等十部基础理论著作,清代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中明确使用此称。
该词条释义综合参考了《汉语大词典》《经学通论》等权威工具书及史学、医学专著的考据成果,涵盖经学与医学双重学科脉络。
关于“十经”的含义,历史上有两种主要解释,具体如下:
核心内容
指《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周官》《仪礼》《春秋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九部经典,加上《论语》与《孝经》合为一经,共十部。这一分类源自南朝《宋书·百官志》,用于国子监教学体系。
历史背景
该分类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教育的发展,将原本的“五经”扩展为更系统的十经,并设立助教分科教授。
五经与五纬
“五经”即传统《诗》《书》《礼》《易》《春秋》;“五纬”指与之对应的纬书,如《诗纬》《书纬》《礼纬》《易纬》《春秋纬》。两者合称“十经”。
应用实例
据《南史》记载,南朝学者周续之通晓五经五纬,被赞誉为“十经”,可见这一概念在学术评价中的重要性。
两种解释分别对应不同历史时期的儒学体系:前者侧重官方教育制度,后者融合了汉代盛行的谶纬之学。由于文献记载差异,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阿柄霸强残书草表垂花门春院灯亮儿顶替恩师二堂耳语发财发嫁反具風清月明负偿芙蓉苑钢锯钢珠骾峭歌拍贯顶黑言诳语红庚黄金瓜黄潦恢疎加年郊干洁除借方僦丁局外之人兰香两七梁驺理乐淩辱门面话民望默苍楠木能仁逆施倒行偏背迁满轻拂拂穷陬僻壤戚竖却睡草少年子慑耸识别世局唰溜溜随仇髫齓条华推斥校读